中国亟待丰富“外交想像力”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以降,中国一以贯之的对外交往总方针。但在中共十八大、习近平就任党政一把手以来,中国的外交基调和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变。虽然时至今日,在官方的话语体系中,韬光养晦依然被描绘为基本宗旨甚或行动圭臬,但中国外交政策由消极保守走向积极进取却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从某种程度上说,外交政策的转向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世界权力格局的周期性变迁有着本质联系。首先,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需与本国综合国力相配。对于经济体量位列世界第二的中国而言,以往消极保守的韬光养晦政策不符合国家发展的整体趋势。其次,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与世界整体局势的变化也息息相关。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削弱,冷战以来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松动国际格局的重构只是时间问题。毕竟,新航路开辟以来500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国由盛转衰、从霸主高位“退居二线”乃历史潮流。以目前中国的体量和地位而言,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出现的权力真空乃理所当然。

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创造了发展机遇。虽然,“中国威胁论”一直在欧美国家甚嚣尘上,但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动能却是欧美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去年经济发展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仍在25%以上。但是,与经济增长相比,外交的开拓却显得步履维艰。或许是长时间奉行韬光养晦政策带来的影响,又或是国际格局太过错综复杂,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虽收获了一定成果,却也激化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周边安全紧张化以及与美国矛盾的尖锐化。

首先,中国周边安全紧张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朝鲜问题上陷入被动。朝核问题不仅威胁韩、日,对于中国区域安全和东北亚局势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往,中国周旋于朝鲜、韩国和美国之间,试图达到一种战略上的平衡状态。但金正恩政权挑衅举动不断且变本加厉,让首尔下定决心部署萨德系统,这不仅标志首尔在安全问题上完全倒向美国,也宣告北京平衡外交的失败。需要强调的是,就在北韩7月份试射多枚导弹之前,金正恩的特使刚刚结束北京访问行程。由是观之,对于北京而言,重新审视对朝政策迫在眉睫

第二,南海矛盾愈发激烈。7月12号,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毫无悬念中国成为败诉方。虽然,从菲律宾提出仲裁申请伊始,中国便提出“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的四不原则。但北京不可能对汹涌的国际声浪毫不理会。更严重的是,南海仲裁案或者说近年来愈发尖锐的南海地区矛盾,已经严重加剧中国与南海域内诸国的矛盾。前不久一则越南入境处工作人员在中国公民护照上写侮辱性语言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在指摘这一粗鄙行径之余,也可深刻感受到两国矛盾之激烈。如何在外交拓展的过程中,化解与周围国家的矛盾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走不出“门口”,又如何走向世界?

第三,中日矛盾或成战争导火线。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日本的战略压力和心里不适不言而喻。自从以安倍为首的保守派势力上台以来,日本的右倾化已是不争事实。而中日两国的矛盾也从东海延伸到南海。日本心甘情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并且,相较中美矛盾,中日矛盾激烈化或最终引发战争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因为中美之间有许多沟通管道与危机管控机制,但这些在中日两国之间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处理与日本的矛盾,是中国战略精英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毕竟这是一个连续两次阻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第四,台海风云再起。民进党再次执政对于北京而言绝非好消息。蔡英文政府两个月以来的种种举动也凸显其“倒向美日”的本质。未来,台湾会否成为撬动地区格局与权力图谱的支点还未可知。但台海风云再起已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其次,中美两国矛盾愈发台面化和尖锐化。中国战略精英阶层深知“守成国”与新型崛起国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早在习近平上台伊始就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畅想。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与欧巴马总统同游安纳伯格庄园;2014年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陪同欧巴马夜游中南海,似乎标志着两国取得了相当的战略信任,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也颇有成效。2015年以来,中美关系却急转直下。两国围绕着南海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为了对冲美国带来的战略压力,中国积极需求与俄罗斯加强战略协作。许多海外分析人士甚至宣称,中俄两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同盟关系。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看,中俄两国的协作并非“铁板一块”、牢不可破。在处理中国矛盾的过程中,一味寻求与俄国的合作甚至是战略结盟或许并非绝佳选择

凡此,中国对外布局和外交政策的压力可见一斑。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联想起19世纪末德国面临的战略环境。面对大英帝国这个老牌的“守成国”,德国的崛起之路也是步履维艰,中国战略学者徐弃郁将其称作“脆弱的崛起”。但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德国对外战略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弹性,既避免和英国直接对抗,又在事实上拓展德国的战略影响力。然而,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德国外交政策完全转向,抛弃了俾斯麦苦心构建的外交蓝图,开始与英国正面交锋。于是,德英两国的矛盾尖锐到了不可调和地步,战争成为最终选择。

对于中国的战略精英来说,需要以德为鉴。如何在消极保守和积极进取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让中国能够真正走向和平崛起,考验战略精英阶层的“外交想象力”。今时今日,中国自然不能一味韬光养晦,但“时时亮剑”也绝非明智之举。特别是在民族主义情绪不断汹涌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外政策恐被拽入悬崖。这一切都亟待更多的想像力予以解决。

文/夏守智(中兴大学国务所陆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