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没上过的一堂课 (李复甸言论)

“民粹政治””Narodnichestvo” 是与“菁英政治””elitism” 相对的一个名词。1860年代,为俄国革命的一支,视农民为俄罗斯传统的传承者。重视农民的革命潜力,而与主张工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立。“民粹主义””populism“,49世纪末,美国西、南各州农业萧条而兴起。谴责国会为富人所把持,要求政府补助小农,主张还政于“民”

“Narodnichestvo”与 “populism” 两者都被翻译成“民粹政治”。但都因倾向于不经意见交流协商,仅由人民个自利益作出粗率的判断,类于直接民主。在一般文字使用上,都倾向于负面的意思。

民主主义 (democracy) 希腊字头 demos 是人民的意思,kratia 是统治的意思。人民统治的根本在于会议。所有的事情讨论完有共识,就依结论;若没有共识,必在充分讨论之后交付表决。所以,表决不能代表民主

而民调更不代表民意。二十世纪,众所推崇的传播与政治学者利普曼 Walter Lippmann ( 1889 – 1974) 在其不朽名著民意原理 (Public Opinion) 中反覆强调,一个意见的形成,必须经过会议的讨论与辩论,媒体的传布。甚至要经过集会与结社,才能从少数人的创见逐渐变成社会共识

人民的结构,大多数该是中庸之才,上智与下愚该是少的。民主政治假设人民是理智的,意思是说人类会在意见交流中选择聪明有利的方案。若是不经意见形成的过程,就使用表决,只会扼杀少数的意见,结果必然不会是杰出的少数意见

而这些有利社会的少数意见可能会是,日后的多数意见。假如民调可以成为政府施政的依据,那么在网路发达的今日,一切 ivote 就可以结束。彻底民粹,就不需要国会了

拉丁法谚谓:“众人之事应由众人支持”。(Quod omnes tangit ab omnibus debet supportari.)并不是依照民粹来执政。而是要用沟通与理智来赢的社会众人的支持。民主法治端赖社会意见之沟通与共识之形成,而不在于表决。国会是论理的神圣殿堂,不是展现政治肌肉的处所。

 

民主制度所保障的是个人言论自由,却不能以少数人的意见裹胁群众。任何意见都应多作讨论,寻求共识;议案之通过,应该只是水到渠成之事。一个会期来,在立法院民进党过半的政治现实中,我们已经充分闻到民粹政治的烟火味。

追求现时社会的多数意见,不该是政治家的责任。马英九八年总统任内一心要成为九百万人支持的总统,以致自我沉醉于占有多数国会席次,忘记了要为社会形塑一个沟通意见有利全民的政府。我们确信马英九没上过“民意原理”这一堂课。

政治效能之提升,不在乎国会中政党人数之多寡。众人之事多从理性沟通寻求共识着手。迷信菁英与迷信民粹,都是不信赖民主。同样也是高票当选,立院过半,继起的蔡英文总统可曾在马英九的惨败中学到经验 ?


  • 作者李复甸,中华民国仲裁协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执业律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 转载自:ETToday新闻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