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会觉得与高材生或知识分子很难相处吗?大家会觉得年长的前辈很难平等谈话吗?他们会看不起比他们教育相对低或比自己更年轻的晚辈吗?知识分子是属于接收最多知识系统的群体;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必须牺牲工作获利的时机,埋头在耗时费力的专研上,高学历的文凭也未必是未来的唯一出路,不会保证一生所学,所得其用。故此,他们胸怀才学,必须让自己更有自信,必须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有别于一般大众。
知识分子的态度
在知识分子苦心“闭关修炼”的日子里,勇于走进象牙塔(Ivory tower)过着“远离大众”的生活、意味着脱离现实的开始。众人以象牙塔来形容大学,一点也不为过,最初指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大学等学术机构」,其后引申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学术理论」。在大学时期所学习的知识,很多时候都是一门专科的理论系统。而且,在大学所学的理论都是要求学者追求其“理想”和“完美”。比如说,修读管理者,学习的理论都导向最理想的管理效益。像似掌握了管理的最高理论,就能解决社会上的现实问题。或者说,社会上的问题本质,就是远离了管理的本质。那么,究竟是社会还是学术领域,才是真正反映最“实际”和“现实”的呢?
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你我人群中的一份子。他们只有在大专求学进修过程中才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是他们的当时“高专身份”。他们并不会特意与众人格格不入,他们也不会特意看不起旁人,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学历摆起架子。那些所谓比较“高架子”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程度所致,而是因他们的做人态度的一种体现。
学术界教育分子日常周围接触的都是同样的群体,都是在知识领域内挖掘和探索的同志,直到他们的知识结合了一定的正确方法论,也经历过无数的测试或实验,经过精密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才算是合格的高教分子;以其及格的成绩单毕业,代表着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学识系统的学习。之后,他们又必需重返社会的生活,就是大众所说的:重新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
经过了现实社会岁月的洗礼后,高教分子就会变得越见“现实”。这是因为社会的现实教导了他们一种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关键,更倾向于以“物质基础”作为天平砝码去判断人的高低好坏,情绪就此容易产生“看不起他人”的“是非”执念。进而扩大到「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上,比如本身的高等学历,若加上相貌、事业、背景、配偶等等,更加凸显出“阶级不同”。而一般人,在这种不同资源和阶级的比较下,心理因不平等因素而产生“排他”感,所以旁人对于知识分子的“难相处”的感受心理状况,就此油然而生。
有知识的人,是指活在当下那刻一个人相对地所拥有的知识水平,高于一般人。真正有知识的人,会不断地前进和探索,以图获取更多未来有用的知识,让自我能力水平提升、丰富自我。所谓“稻穗结得越饱满,越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虚的胸襟,因为,懂得越多,越能了解知识的无限,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时刻接收新的知识,最后才能达到“形神兼治“。同样的,有钱,不可能确保富有一辈子,财富也未必能过三代;帅气,也不可能一辈子炫耀,青春年华岁月总是不留情面。日子过得好的人,更应乐意助人,让自己的知识助益他人。另外,条件再好,打从心底也有上进的空间。
前辈长者的态度
而对于年长者,正中一种很奇怪的社会现象,人以自我为中心,前辈认为晚辈必须拥有“跟我类似经历”后才配与我平等对话的权力。也就是说,人们在认同别人前,通过谈话去评估别人,了解他人的状况,尤其是他人的知识水平;如果别人知道的东西我全部早已知道,那么就会升起“看不起”的态度和分别心。若是遇上同行,虽然对方所言极是,不过却产生一种“我又何尝不知”的感觉,会偏向“没什么特别让我看得起你”的态度。
说到底,“看不起人”这种态度,究其本质是一个人潜意识中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当触发了自我意识中的“保护机制”,便会通过“轻视人”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且年纪越大,“安全感”更显得重要。在前辈与后辈的会面上,前辈未见面就先产生自我保护,认定后辈不可能比自己厉害。果然,后来就陷入一直否决后辈一切所言的困境。
《菜根谭》有一句:“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阅历深广的人,自我潜意识的恶习也随之增加。这些有成就的精英分子,因为从平凡中走过来脱颖而出,就自然散发出一种傲人的习气。若无法保持初心,就会渐渐自以为是、态度横溢目中无人的轻视眼光。所以,越掌握资源的人就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始对他人指指点点,甚至对后辈故意挑剔,特意说三道四,语气令人刺耳难听。李嘉诚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不过,绝对不能为了特意证实这一点而故意去推跌他,因为他可以耐跌,而你不能。你信不信,人家年轻,什么都还来得及。何况,青年人生路上,没有失败,只有不断进取。因此,身为长辈的,要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
君子有道,优秀的人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好的,而平庸的人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差的。轻视者在后辈面前,持着自己的成就,就语重气粗一昧指责后辈的不是,说得一分不值。殊不知,即使自己的经验如何多(多指从失败中体验),都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即便你很出色,焉知你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最佳的?对于后辈所说的一句好话,才是充满激励性的,正面的话是能激发来者无限的潜能。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到入棺的一天,是不会停止的。因此,当前的成就不是终身结果,只是一种人生的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女人在风华年代,靠的是青春魅力,外貌的性感与气质吸引力。年过廿五者,脱掉少女时期的天真和羞涩,显现女性的风采。进入成熟期的女人,更应专注在人生另一个阶段,即岁月流逝之后的母性温柔和稳重,需知外表上已无法跟二三十岁的女人相抗衡,所追求的是另一种比如说家庭和健康的生活。任何一个阶段的女性都不能只拿当时阶段的优势来与其他阶段的特点做比较。同样的,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怎么能和一个青年比较?一个博士级的知识分子,怎么可以和一个没进过大学的人比较?而一个有充分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不必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提升自我价值感,他本身本应不缺自信和自尊,也理应懂得尊重别人。其实,那些被自己看不起的方面反而就存在于自己身上。
郭德纲曾对于人生经历有如此见解:“活得明白,与时间无关,跟经历有关。三岁经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白不了。” 成人虽然智商在线,情商却恐怕非常着急。用《巨婴国》一书里的名言来提醒:“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婴儿。” 需知道,哪怕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认知却可能大相径庭。同年纪、同学历的人,也不一样是同一个水平线的。
结论
看世界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身经百战的前辈,已经在社会打滚多年的所谓经验丰富者,无非是在年龄上取胜,而不是代表或断定真的优越于后辈。前辈们对后辈所说的一些劝告,都是有赖于自己的过去经历,而且,年纪越大的前辈给予的忠告,表示已经过了好一段的时光。很多时候老前辈的当年成功方法,未必以同样的手法就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当年的方法未必可用在现代了,因为时代在改变,人们越来越聪明。更何况,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一切过去的方法,最多只能作为参考。前辈“倚老卖老”的态度是在要不得,需知,每隔十年就是一个年代的隔阂。前辈如果不是真心去教导晚辈,就勿用自己的眼光来监视和审度他们,要求对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路来走。
至于后辈方面,有时候被人看不起,虽然伤感和内损自尊,但是还“死不了”。关键是自己将心态摆正。将别人的挑战和讽刺当作鼓励,忠言逆耳是我们成功的益友。跟自己从事领域有关的人讨论以及向前辈讨教很重要,而至于不是同一个领域的人或面对错误的人,就不需要说太多,因为除非有知识传输的必要,否则多谈无益,当遇上意见冲突时,更是徒然。这和“跟正常人讲道理,不正常的人不需要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沉沦在别人“看不起”的眼光下,反之,激发自己的内心潜能,更积极去冲前、进步,最终成为“了不起”的人。
字数:3343 文/张延友 凭张嘴言 201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