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沉没是历史必然 (好文分享)

标题:香港沉没是历史必然
作者:张大春, 台湾作家

不是香港不行了,而是大陆变得太行了!香港沉没是历史必然!

香港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错过了太多机会。千禧年交接,在制造业、转口贸易出现转移倾向之时,香港也曾提出若干个转型计划。1999 年,董建华拟定「数码港」计划,要发展互联网科技。

我们站在那个节点,俯瞰世界,谷歌也就刚在加州的私家车库里诞生,脸书、推特连影子在那儿都不知道;国内的阿里、腾讯还都是10人的小团伙;马云还 不是「爸爸」,还只是个长相不大ㄧ般的小伙子。

当时的香港,软件、技术、人才、资本,那个方面不能秒杀大陆? 结果,互联网没做起来,数码港被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后来,董建华又提出「矽港」计划。 台积电出来的张汝京想在香港搞芯片制造,香港人以「炒地皮、炒楼价」的理由,上街游行,坚决反对。结果,上海把张汝京请走,在上海搞了个中芯国际。 现在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制造商。

再后来,董建华再次提出「中药港」计划。 因为香港既有积淀深厚的科研体系,还有庞大的生物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还有全世界都认可的质检体系。 这就是产学研一体,多好的条件。 可惜,再次因为资本的短视,又没搞起来。结果,河对岸的深圳出现了华大基因,搞成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科研企业。

1999 年到 2005 年,如果香港抓住这三次机会,香港就是亚洲互联网中心、芯片制造中心、生物科研中心。

那些年,香港去忙啥了?

经济脱实向虚,掉头转向「金融业、地产业、服务业」。 把资本炒到上天,把房子炒成天价。 所谓的自由金融贸易港,带来了大量的热钱过境,这些资本热钱把经济炒成了虚胖。

社会阶层僵化,年轻人没有出路,充满戾气。 金融、地产这两项,无论那个都不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能玩儿的,出头无路、创业无门,年轻人就一股脑跑到大街上,把戾气宣泄给曾经的「穷亲戚」 中国大陆。时至今日,香港经济的宿敌就在香港内部,就在那些金融房地产寡头之间。

金融的暴利成就了香港,也惯坏了香港。 资本的短视和逐利,让香港错过了最好的10年

深圳的崛起,首先要感谢的是政策,其次就是香港。80年代,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承接了大量转移自香港的制造业。 很快,深圳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但好日子很快过去,2000 年之后,制造业又找到了更优质的转移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但深圳很快凭借制造业转移的原始财富积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科研创新、产业升级、中国矽谷。

那些年香港错过了互联网、基因生物、智能制造、转运物流,都被河对岸的那个小渔村捡了起来。

成就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企业——
● 有市值700亿,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公司华大基因;
● 有市值1700亿,有22万名员工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
● 有市值近2800亿美元,4万名员工的互联网企业腾讯;
● 有市值3000亿,拥有34万名员工,14架货机,16000台运输车辆,12000个营业网点的巨无霸物流企业顺丰速运;
● 有营收5000 亿,17万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华为;

甚至香港在行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深圳也在奋起直追,平安、万科、招商。一个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9 年后把产品做到全球 70% 以上的份额。对这家公司就是大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家公司在深圳,而不是在香港。

深圳通过高速、高铁网络已经把东莞、惠州、香港、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串联成一个城市平台,这是一个巨无霸的经济集群,是一个未来可以媲美旧金山、东京的世界级大湾 区。

深圳是研发中心、总部基地;东莞凭借全世界最成熟的产业工人,是制造中心;中山和惠州是零部件采购中心;广州是分销中心;盐田港是货柜中心。

留给香港的只剩下上市融资中心,但却不是唯一选择,上海、深圳都可以替代!

而河对岸的香港呢?「民主」把自己塑造成孤立的金钟罩,然后望着日渐崛起的河对岸那个小渔村,开始惊恐,之后愚蠢,怪政府、怪特首、怪商家、怪回归,觉得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放着70万亿的庞大市场不做,却走上街头,玩儿起了「政治正确」。 真是既可怜又可悲啊!昔日封闭被愚昧的大陆,变得开放、包容;昔日称开放自由的香港,变得愚昧、封闭。短短几十年,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

香港人啊! 醒了没? (八字都还没一撇的呆丸郎是否也该醒了?我一直都非常认同韩国瑜讲的:三个台大法律系的蛋头鬼混了20年) 呆丸郎也跟着起乱瞎搞了 20年,落到今日每况愈下的惨况又要怪谁呢?


文:网络 ; 图:copilo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