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传统文化

在马来西亚,最大的族群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沙巴和砂拉越住着各种原住民,各自有独特的文化和遗产。

马来人是今天马来西亚最大的族群,占总人口的 50% 以上。在马来西亚,马来人是指祖先是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和马来传统,并且说马来语的人。他们原本信奉印度教和小乘佛教,直到 1400 年代,由于马六甲皇室的决定,才转而信奉伊斯兰教。马来人温文尔雅,有丰富的艺术遗产。华人则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约占总人口大约四分之一。他们大多是 19 世纪中国移民的后代,以勤劳、富有商业头脑著称。华人又分为三类,分别说不同的中国方言,包括主要居住在北部槟城的福建人;主要居住在首都吉隆坡的广东人;以及主要居住在柔佛州南部讲华语。三大族群中,印度人的数量最少,约占总人口不及一成。他们大多是讲淡米尔语的南印度移民的后代,于英国殖民时期来到马来西亚。他们以印度教徒为主,将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例如华美的庙宇、香辣的食物和精美的莎丽(sarees)。

本地族群

原住民(Orang Asli)是对马来半岛本地族群的统称。他们主要包括三个部落:尼格利陀族(Negrito)、色诺族(Senoi)和原马来族(Proto-Malay)。尼格利陀族一般住在北部,色诺族住在中部,原马来族住在南部。每个族群或亚群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些以打渔为生,有些种田,有些是半游牧。

沙巴州最大的本地族群有卡达山杜顺族(Kadazan Dusun)、巴瑶族(Bajau)和毛律族(Murut)。 卡达山杜顺族是沙巴州最大的族群,约占该州人口的 30%。该族群其实包括两个部落:卡达山族和杜顺族,因为语言和文化相同,所以合二为一。不过,卡达山族主要住在平坦的河谷三角洲,那里适合种植水稻,而杜顺族过去住在沙巴州内陆的丘陵和山区。 沙巴州的第二大族群是巴瑶族,约占该州人口的 15%。他们曾经是崇拜海神(Omboh Dilaut)、四处迁移的航海者,因此又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后来一部分人离开大海,以耕田养牛为生。这些登陆定居的巴瑶人骑术高明,俗称“东方牛仔”,每年在古打毛律(Kota Belud)的大斗磨(Taumu Besar)上,总能见到他们公开表演。 作为沙巴州的第三大族群,毛律族约占全州人口的 3%。过去他们住在婆罗洲的北部内陆,是沙巴州最后一个放弃猎头习俗——割取敌人头颅——的族群。现在,他们主要在山中耕种水稻和木薯,为了丰富餐桌,有时也用吹镖打猎和捕鱼。与沙巴州的大多数原住部落一样,他们的传统服装点缀着各具特色的珠饰。

在马来西亚东马的砂拉越,达雅克人的伊班族、比达友族和乌鲁族是沙捞越洲的主要少数民族。达雅克意为上游或内陆,是沿海地区的伊斯兰人口用以称呼 200 多个部落群体的总称。他们一般都居住在长形房屋内,这种传统的社区房屋可以容纳 20 到 100 个家庭。 伊班族是砂拉越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沙捞越州人口的 30%。由于他们十分擅长操纵小艇,有时被误称为海上达雅克,而事实上他们是来自加里曼丹岛 (Kalimantan) 中心的上游部落。在过去,他们是一群令人恐惧的战斗队伍,因猎取人头和海上掠夺而臭名昭著。过去他们崇拜三位一体的神,服从鸟战神 Singalang Burung 的统治。虽然今天的大部分族人都信奉基督教,但依然秉承很多传统。 沙捞越的比达友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蔼友善的温和民族,因热情好客和制造 tuak(米酒)而闻名。他们居住在沙捞越的山区,大部分以务农和狩猎为生。在过去猎杀人头的时期,他们将作为战利品的头颅储藏在大约 1.5 米高的 baruk(圆形房屋)中。族人从前信奉万物有灵论,如今大部分已皈依基督教。 乌鲁族也是知名的沙捞越上游部落。乌鲁族人大约占沙捞越人口的 5.5%,现有十万多个不同的乌鲁族部落。乌鲁族人可以称得上是婆罗洲最具艺术天分的民族,他们宽大的长形房屋都装饰着华丽的壁画和精美至极的木雕;他们的器皿都点缀着花样复杂的珠饰品;贵族女性都在自己的躯体上纹了精美细致的纹身。
马来建筑
传统的马来建筑工艺精湛,非常适合热带环境,例如高脚楼,既能利用自下而上的穿堂风保持屋内凉爽,又能避免被偶尔到来的洪水淹没。大斜度屋顶和宽敞的窗户不仅有利于穿堂风流动,而且采用复杂的雕刻技艺,显得异常精美。 森美兰的传统房屋采用硬木搭建,不用一颗钉子。房屋由横梁搭成,横梁之间用楔子连接固定。森美兰的神安池旧皇宫(Old Palace of Seri Menanti)建于 1905 年前后,它是此类建筑的优美典范。 今天的许多马来或伊斯兰建筑吸收了摩尔式设计风格,例如伊斯兰艺术博物馆(Islamic Arts Museum)、新的行政首府布城的许多建筑,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清真寺。

中国建筑
马来西亚的中国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传统建筑和峇峇娘惹建筑。传统建筑包括遍布全国的中国寺庙,例如建于 1646 年的青云亭(Cheng Hoon Teng)。许多旧建筑——尤其是马六甲和槟榔屿的旧建筑——均为峇峇娘惹风格,带室内庭院和漂亮的彩瓦。马六甲的东街纳(Terengkera)清真寺是东西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产物,这在马来西亚非常少见。它的外形像一座宝塔,具有典型的中式屋顶样式,而栏杆上的细节装饰则是西方风格。

印度建筑
马来西亚的印度教徒大多来自南印度,这里的印度教寺庙也具有南印度彩色建筑的风格。吉隆坡的马里安曼兴都寺(Sri Mahamariaman Temple)建于十九世纪末,是国内最华丽最精美的印度寺庙。寺庙的细节装饰融合了精致的雕刻、黄金装饰、手绘图案,以及来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精美地砖。尽管锡克教徒人数不多,全国不少地方仍能见到他们的寺庙,其特点是沉稳庄重。

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最具特色的是长屋和水上村落。长屋是传统的群居式住宅,住在这里的是内陆河流沿岸的部落。这是一排长长的高脚楼,一般用砍下的木材搭建,再用藤蔓绑紧,屋顶盖着聂帕榈叶或茅草,可容纳 20 到 100 户人家。在河流沿岸和海边,常常还能见到搭建在高高支柱上的古朴的水上村落。房屋之间有木板铺成的道路,路旁拴着小船。村内的交通工具一般是舢板或独木舟。

殖民时期建筑

建于 1511 至 1957 年的许多建筑带有不同殖民国的建筑风格。

葡萄牙
在马来西亚,最著名的葡萄牙建筑是马六甲的圣地亚哥古堡(A’Famosa fort),它建于 1511 年,修建者为阿尔法索(Alfonso d’Albuquerque)。这座古堡几乎被荷兰人彻底摧毁,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矗立在山头,俯视着马六甲市、旧港口和马六甲海峡。

荷兰
马六甲市区的荷兰红屋(Stadthuys)有着沉重的木门、厚厚的红墙和锻铁铰链,是荷兰殖民时期留下的最壮观的遗迹。它是荷兰人精湛的石工和木工技艺的最佳范例。它修建于 1641 至 1660 年,据称是东方最古老的建筑。

英国
英国人修建过许多宏伟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丹阿都沙末大厦(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它巍峨耸立,俯视着吉隆坡的独立广场(Merdeka Square)。这是一座漂亮的摩尔式建筑,于 1897 年落成,在英国人统治时期,曾经是殖民政府的办公楼。

时至今日,独立前修建的商铺仍然散发着当年的气息和魅力。最能体现英国人巧思的是五脚基(five-foot-way),一种能为行人遮阳挡雨的人行道。

传统游戏和休闲活动

感受与众同乐

马来西亚人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这体现在许许多多的传统游戏和休闲活动中。在凉爽的午后,您仍能见到当地的儿童玩这些游戏。每逢节庆,例如收完稻子和婚礼时,人们还会凑在一起玩这些游戏。

马来拳(Silat)
一种引人入胜的马来武术,也是一项国际运动和传统舞蹈形式。它在马来群岛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行云流水般的步法,让对手晕头转向。据说,通过练习马来拳,能增强伊斯兰教所推崇的心灵力量。每逢婚礼和节庆活动,马来人常常伴着锣鼓表演这种古老的武术。

藤球(Sepak Takraw)
这是一种传统球类运动。藤球是用竹条编成,除了前臂和手,比赛者可以用身体任何部位传球。藤球有两种玩法:围成一圈(bulatan)或踢过网(jaring)。最初的玩法是比赛者围成一圈,确保不让藤球落地。现代玩法是场地中间设有球网,双方将球踢到另一方的半场。

风筝(Wau)
是一种传统风筝,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吉兰丹州尤为盛行。过去的人们常在收割稻米后放风筝,普遍上巨大的风筝不逊人的高度——长达 3.5 米。之所以叫做 wau,是因为它的形状非常像读作“wow”的阿拉伯字母。五彩缤纷的风筝上画满了当地的动植物图案,令人赏心悦目。

陀螺(Gasing)
gasing 是一种巨大的陀螺,重达 5 公斤(10 磅),大小像个盘子。过去的人们常在收割稻田前玩陀螺,它需要力量、协调性和高超的技巧。先将一条绳子绕在陀螺上,然后猛拉绳子,陀螺便开始旋转。这时用一根中间开叉的木棍将陀螺挑起来,送到一个带金属容器的矮桩上。如果拉绳动作熟练,陀螺可以一直旋转 2 个小时。

皮影戏(Wayang Kulit)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戏剧,它像木偶剧一样好玩,又像影子戏一样令人琢磨不透,简单却又百看不厌。扁平的木偶先是精心刻制,然后手工描画。所用的材料是奶牛皮或水牛皮。每个木偶都是风格夸张的人形,并被赋予独特的相貌,其手臂与牵线木偶一样,可以自由活动。皮影戏一般是讲述古印度神话,表演者只有一个人,称作说书人(Tok Dalang)。

钟格(Congkak)
钟格是古代女性的一种数学游戏,当时的道具很简单:在地上挖几个洞,再找一些罗望子种子。现在是用一块椭圆形木块,上面有两排洞,每排各有 5 个、7 个或 9 个洞,末端的洞叫做“家”。钟格是一种两人游戏,可以用贝壳、弹珠、小石子或罗望子种子来玩。

打花杆(Sepak Manggis)
打花杆是沙巴州巴瑶族(Bajau)和依拉农族(Iranun)男子的一种户外游戏。参赛者面对面围成一圈,目标是击打 10 米高杆上挂着的山竹花车。获胜者将赢得花车中装着的奖金、礼物或食物。
手工艺

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马来西亚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您可以选择价值连城的古董,也可以选择精美的现代手工艺品。

马来西亚的艺术家大多是穆斯林,所以手工艺品的设计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禁止在艺术品中描绘人的形象。因此,大多数作品都取材于自然事物,例如交错的树叶或藤蔓,花和动物。

陶瓷

最盛行的传统陶瓷有霹雳州的拉布沙甬(labu sayong)、geluk、陶锅(belanga)、窑制瓷麒麟和砂拉越部落的花纹陶器。现代陶器有花瓶、花盆、陶瓷摆件、雕塑和餐具。

拉布沙甬
拉布沙甬是一种葫芦形的黑色土罐,一般用于盛水。这种陶器以霹雳州出产的最为出名。

陶锅
陶锅在马来西亚的乡村家庭很常见,其特点是圆底宽边。圆底受热更均匀,所以常常用它烹煮咖喱食品。

Terenang
这是一种方形陶罐,彭亨和登嘉楼的居民常用它盛水。其特点是宽体细颈。

木制工艺品
马来西亚有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木材资源得天独厚,也因此以特色各异的木制工艺品闻名于世。过去的人们常用手工雕刻的木料来搭建房屋。今天,马来西亚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木艺装饰品,例如古色古香的马来雕板、马来短剑手柄、中式木柜、独具特色的原住民雕像、精美的手杖、厨房用具和香木雕件。

金属工艺品
传统的黄铜和青铜工艺历史悠久,至今仍然用于制作各种器具。自从 19 世纪马来西亚发现了锡,锡镴便日益盛行。金属工艺品包括现代装饰品、餐具和传统工艺品,例如槟榔盒(tepak sireh)、制作玫瑰露的器具和马来短剑。

手工编织品
马来西亚的手工编织品新颖奇特,令人叹为观止。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白藤、班兰露兜树等本地植物,经过盘绕、编辫、搓捻和编织,做成精美的手袋、篮子、席垫、帽子、食物罩(tudung saji)和藤球。

布料

马来西亚的传统布料色泽艳丽、光彩夺目,在世界各地极受欢迎。其种类有蜡染布(batik)、织金锦缎(songket)、伊班编织布(pua kumbu)和刺绣布(tekat)。这些面料被制作成各种装饰品,从高档时装、鞋、彩色窗帘到床上用品,应有尽有。

蜡染布
采用防缩技术染制而成,无需染色的部分用蜡盖住,以防吸收染料。由于是整块布料浸泡在染料中,与喷染或印染相比,蜡染布更不容易褪色。

织金锦缎
采用精细的纬编技术,将金线织入布料的纵向丝线之间。过去,这种豪华昂贵的面料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马来西亚的精英阶层才用得起。

伊班编织布
在背带织布机上用单独染色的纱线织成。面料上光怪陆离的图案源于梦境和古代万物有灵信仰。现实和超现实在这里融为一体。每位编织者都有独特的编织手法,绝无雷同。

刺绣布
用金线在布料——通常是天鹅绒——上刺绣而成,马来人的传统婚礼上常用它妆点礼服。

珠宝和饰品

马来西亚的手工饰品种类繁多、光彩夺目。其中包括皮革制品、婆罗洲的珠饰项链,以及制作精美、镶嵌宝石的金银首饰。

Kerongsang
传统的三件套胸针,用于将卡巴雅(baju kebaya)的翻领别在一起。Kerongsang 通常是三件一套。一般来说,其中包括一枚较大较重的 kerongsang ibu(母胸针)。另外两枚称作 kerongsang anak (子胸针),别在母胸针的下方。

Cucuk Sanggul
一种传统发簪,用于固定女性脑后的发髻。这种发簪一般用金或银制成,每套三枚、五枚或七枚,佩戴在新娘或传统舞演员的头上。

Pending
一种较大的精美腰带扣,男士将它束在 sampin(一种类似于裙子的衣物)外面,用来搭配男士传统服装 baju melayu。在过去,pending 是男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传统服装

丰富多彩的亚洲传统服装

从远古部落以树皮裹身和头插羽毛,到古代皇室身披织金锦缎,马来西亚的传统服装和面料五光十色、缤纷绚烂。

远古时代的原住部落身披树皮,佩戴珠串。古王国出现后,马来皇室开始使用手纺布料和精美的马来蜡染布。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国外的服装和布料开始传入马来西亚,例如中国丝绸、印度 pulicat 或格子纱笼,以及阿拉伯的 jubbah(一种宽袖长袍)。

今天,穿着马来卡巴雅(baju kebaya)、印度纱丽(saree)、中国旗袍等传统服装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马来
直到 20 世纪以前,马来女性在公共场合仍然穿着 kemban——只在齐胸处系一个纱笼(sarong)。随着伊斯兰教的普及,她们开始穿着更现代也更优雅的 baju kurung。baju kurung 是一种及膝长的宽松女式上衣,一般罩在长裙的外面,两边有褶。它也可以搭配传统布料,例如织金锦缎或蜡染布。这些传统服装通常配以 selendang(披巾)或 tudung(头巾)。

马来的传统男装是 baju melayu。baju melayu 是一种宽松的束腰外衣,罩在长裤外面。它通常是搭配 sampin——一种罩在髋部的短纱笼。

中国
中国旗袍也叫“长衫”,穿在身上既舒适又优雅,备受当代女性的青睐。旗袍一般是高领,纽扣或扣眼位于肩膀附近,腰部收窄,一侧或双侧开叉。它的面料通常是亮滑的丝绸、绣花绸缎或者能展示性感的其他面料。

印度
纱丽是举世闻名的印度传统服装。纱丽的宽度一般是 5-6 码,配以类似色调的衬裙,以及同一色调或反差色调的短袖衫。一般是将它裹在身体上,让 pallau(有绣花或印花的末端)从左肩垂下。衬裙的穿法是刚好露出或遮住肚脐,作用是托住纱丽。纱丽的面料、材质和款式多种多样,极具异域情调。

印度北部的女性喜欢穿 salwar kameez(旁遮普套装)——笼在长裤外的长罩裙,同时配以披巾。

男士在正式场合的传统服装是无领长袖衫(Kurta)。它长度及膝,面料一般是棉布或亚麻。

峇峇娘惹
与马来人结婚的中国移民穿着可巴雅(kebaya),一种传统高档时装。

它采用轻薄透明的面料,以精妙的技艺手工裁制而成,精美的刺绣可与最漂亮的威尼斯蕾丝相媲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称作 tebuk lubang(字面意思是打孔)的刺绣技术。这是指在面料上绣出花纹的轮廓,然后裁掉内侧。如果方法正确,最后在衣领、翻领、袖口、褶边和两块三角形前幅(从髋部垂下,称作 lapik)上,会呈现出蕾丝一样的绣花。

葡裔欧亚人
马六甲的葡裔欧亚人是 16 世纪葡萄牙定居者的后裔,他们的传统服装带有自己的文化血统。他们的服装以红黑两色为主,男士穿夹克衫和长裤,配以腰带,女士穿多层前摆的宽松长裙。

砂拉越
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州,砂拉越有许多族群,其部族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Orang Ulu(上游部落)的服装款式多样、花色各异,常用的材料有手织布、树皮、羽毛和珠串。砂拉越的特色服饰有伊班(Iban)部族的编织布(pua kumbu)、砂拉越马来人的织金锦缎(songket)、彩色珠串饰品、传统珠宝首饰和头饰。

沙巴州
和砂拉越一样,沙巴州也是多族群混居。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服装、头饰和个人饰品,其形式、花纹和色彩搭配均带有各自部落和地区的特色。不过,有些部族虽然文化不同但比邻而居,他们的传统服饰可能很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帽子和头巾,例如卡达山杜顺族女子的草帽、巴瑶族编织的 dastar,以及罗笃族(Lotud)男子的头巾——折多少个角,就表示有多少个妻子。

原住民(Orang Asli)
马来半岛的原住民原本住在丛林深处,穿的衣物全部采自大自然,例如木菠萝(terap)树皮和草裙。饰物方面,有用蕨类或棕榈的叶片精心编制的发带,其花式非常精美。
音乐和舞蹈

富有异趣的魅力体验

最能展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和多种族传统的,莫过于音乐和舞蹈。无论是本地马来人、原住民还是沙巴和砂拉越的各个族群,他们的舞蹈总是充满异趣、令人着迷。华人、印度人和葡萄牙人迁居马来西亚后,他们的家乡传统舞蹈也随着融入了马来西亚的文化和传统。
音乐

管弦乐队
马来西亚有两支传统管弦乐队:gamelan 和 nobat。源自印尼的 gamelan 是一支传统管弦乐队,使用锣和弦乐器,演奏的旋律欢快飘渺。nobat 是皇家管弦乐队,使用 serunai 和 nafiri 管乐器,为皇室演奏较为庄重的音乐。

热巴那大鼓(Rebana Ubi)
热巴那大鼓体型巨大,在古代的马来王国,响亮而富有节奏的鼓声用于传递各种消息,例如报警和宣布婚礼。后来,这种鼓作为乐器,出现在各种节庆表演中。

马来手鼓(Kompang)
马来手鼓是最流行的马来传统乐器,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广泛使用,例如国庆游行、各种公务活动及婚礼中。它有些像铃鼓(tambourine),只是没有叮当作响的金属圆片。马来手鼓最常用于大型乐队,通过重叠多个层次的节奏,产生富于变化的节奏组合。

甘布思(Gambus)
甘布思又叫做阿拉伯乌得琴,由波斯和中东的商人传入马来西亚。它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马来民间音乐,主要在 Ghazal 音乐中担任主乐器。甘布思的制作工艺考究,采用多种木料,声音柔和,有些像大键琴。

沙辟(Sape)
沙辟是 Orang Ulu 族(沙捞越上游部族)的传统长笛。它是用一段木料掏空而成,再绘上彩色花纹,堪称木雕精品。过去它用于长屋内的治病仪式,而且是独奏,后来逐渐用于各种娱乐表演。它奏出的主题音乐通常用于伴舞,例如英雄舞和犀鸟舞。
舞蹈

马来玛蓉舞(Mak Yong)
玛蓉舞源于泰国南部的北大年(Patani)。据说当年每逢打仗,皇室女子、皇后和公主的丈夫出征在外,她们便以玛蓉舞作为消遣。玛蓉舞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戏剧形式,通过浪漫的剧情、舞蹈和咏唱,讲述马来王国鼎盛时期的故事。

骑马舞(Kuda Kepang)
骑马舞是爪哇移民传到柔佛州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生动表现了伊斯兰圣战的凯旋场景,舞者骑在道具马上,踏着打击乐(通常包括鼓、锣和竹琴)的节拍翩翩起舞。

杂宾舞(Zapin)
伊斯兰文化对马来西亚的传统舞蹈影响甚大,最明显的例子是盛行于柔佛州的杂宾舞。这种舞蹈最初是由中东的穆斯林传教士传入,表演时伴以伊斯兰圣歌,旨在普及伊斯兰文明的历史知识。

久贾舞(Joget)
一种活泼热烈的舞蹈,是马来西亚最盛行的传统舞蹈。久贾舞原是葡萄牙民间舞蹈,于香料贸易时期传入马六甲。这是一种双人舞,舞步优雅轻快,又不乏俏皮和幽默。

烛光舞(Tarian Lilin)
一种女子舞蹈,跳舞的同时要保持小盘中的蜡烛不倒。

马来拳(Silat)
最古老的马来传统之一,既是一种能致人死地的武术,也是一种舞蹈艺术。马来拳动作华丽、引人入胜,极具观赏性。

中国舞狮
舞狮表演一般是在中国春节期间进行,特点是虎虎生风、威风八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就出来吃人,以至于中国人心惶惶,除了狮子,任何动物都奈何不了它。舞狮者需要极高的协调性、优雅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表演时总是踏着响亮的鼓点和铜钹声。

舞龙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象征着超自然力量、美德、多子多孙、警觉和高贵。舞龙表演一般是在中国春节时进行,据说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兴隆。一支舞龙队通常有 60 多人,表演展示了完美的协调性、高超的技艺和优雅的气质,令人心驰神往。

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
印度的一种经典舞蹈,堪称是流动的诗歌。舞蹈取材于古印度史诗,有 100 多种舞步和舞姿,显得张力十足、生动热烈。跳好这种舞需要多年苦练,一些孩子从五岁便开始学习。

邦拉舞(Bhangra)
邦拉舞是锡克教的一种民间音乐和舞蹈。最初这是一种丰收舞,不过时至今日,许多节庆活动中都能见到它,例如婚礼和新年。邦拉舞围绕着浪漫主题展开,表演者踏着朵尔鼓(dhol,一种双桶鼓)的隆隆鼓声载歌载舞,很是精彩。

沙巴和砂拉越的英雄舞(Ngajat)
英雄舞是砂拉越伊班族的传统舞蹈。它通常出现在鸟神庆典(Gawai Kenyalang)上。伊班族曾是砂拉越最令人生畏的猎头者,这种舞蹈就是献给凯旋归来的部落勇士的。英雄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他们戴着精美头饰,手持华丽的长盾,威风凛凛地来回跳跃,令人为之陶醉。

犀鸟舞(Datun Julud)
犀鸟舞是砂拉越肯雅族(Kenyah)女性的传统舞蹈。舞蹈的主题是欢乐和感恩,其创作者是肯雅族王子 Nyik Selong。过去,每逢部落勇士猎头归来或每年的丰收庆典,族人都会跳起犀鸟舞以示庆贺。这是一种用沙辟(sape)伴奏的单人舞,舞者手持犀鸟翎毛做成的漂亮羽扇,象征这种神鸟的翅膀。

苏马绍舞(Sumazau)
苏马绍舞是沙巴州卡达山族的传统舞蹈。这种舞蹈一般是在宗教仪式和平时生活中表演,用来庆祝水稻丰收、驱赶邪灵和治病。它是一种男女合舞,以轻柔舒缓的舞姿模仿鸟儿飞翔。

竹竿舞(Bamboo Dance)
竹竿舞也是一种非常盛行且颇具观赏性的传统舞蹈。人们手持两根长竹竿,在脚踝高度平行于地面。随着快节奏的鼓点,竹竿相互拍击。跳舞的人要越过竹竿或跳入竹竿之间,这需要身手矫捷,否则脚会被夹住。

原住民(Orang Asli)
马来半岛原住民的传统舞蹈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信仰。巫医常常通过舞蹈仪式与魂灵沟通。此类舞蹈有玛美里族(Mahmeri)的 Genggulang,Jah-Hut 族的 Berjerom,以及 Semai 族和 Temiar 族的 Sewang。

马六甲葡萄牙人的法拉佩拉舞(Farapeira)
Farapeira 是一种欢快的双人舞蹈,舞者穿着葡萄牙传统服装,通常以吉他和铃鼓伴奏。

布兰乐舞(Branyo)
主要受老一辈葡萄牙人的喜爱,与 Farapeira 相比,Branyo 显得较为沉稳。男性舞者穿着牛仔装,女性舞者穿着传统的卡巴雅(baju kebaya),配以蜡染布裁成的纱笼,随着鼓和小提琴的沉稳节奏左右摇摆。
资料来源:http://www.malaysia.travel/
马来西亚传统游戏与消遣
CONGKAK
一种室内,双人玩的游戏,深受女性所喜爱。游戏是在一个长形的木块上进行的,木上共有两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个洞,位于末端的是最大的洞,叫著“家”。游戏的目的是赛看谁先将七颗弹珠把洞给填满,胜利有赖于计算的本领。

陀螺
这是一种流行于乡间的游戏,尤其是在东海岸登嘉楼和吉兰丹两州丰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爱玩之外,成人之间也举行严肃的竞赛,所用陀螺可重达五公斤。游戏进行时,将绳子捆在陀螺上,而后摔在一个特别的台上让它旋转。之后再将旋转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竹竿上的金属容器里。谁能让陀螺转得最久,谁就是胜利者。

风筝
在东海岸上空飘扬的巨大风筝拥有各种精细复杂的样式,形状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见的是月亮风筝,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兰丹每年都举办一项重要的风筝竞赛,吸引来自各地的参赛者。

风筝打斗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参加者努力将对手风筝的绳索给割断,或将其从空中弄掉下来。风筝的绳索上黏上了玻璃碎粉末,以便风筝拥有“切割的能力”。操纵风筝以及风向的技巧是参赛者取胜的关键。

马来武术
马来武术是马来民族用以自卫的一种武术。这种令人着迷的运动同时也是一种舞蹈,几百年来在马来群岛中一直广为流传。根据回教的教义,参与者能借着马来武术以提高自己灵性上的力量。一般在结婚,国家庆典或是武术竞赛中可以见到。

藤球
藤球是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一种运动,游戏进行时,参与的双方在一面球网两边把一粒藤球相互踢着。除了手以外,他们可以用身体各部分,包括脚跟,脚底,脚背,臀部,肩膀和头来踢球和顶球,尽可能不让球掉落地面。

元宵
马来西亚华人在元宵节大游行中表演一项闻名特技,以展现这个民族的英勇。在年尾时于槟城举行的这项节日中,表演者用额头,下巴,下颚和肩膀设法平衡一根巨大的旗杆子。
大型单面鼓
巨大的锣鼓,称为单面鼓,是吉兰丹节庆中常见的演出,尤其是在风筝节和陀螺节期间。一百公斤的大锣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击打出饶富趣味的韵律。

击鼓
在砂拉越,妇女将传统的音乐呈献出现代风格。击鼓是一项音乐性质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演出。击鼓者坐在布幕后方,击打出具有风格,音调和旋律的节奏,做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则为男性所舞。

大型鼓组重奏
黄铜制或木制的几面鼓所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乐传统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拥有不同的乐器组合。卡达山杜顺使用六面鼓, BAJAUS 部族则使用 KULINTANGAN ,一组半球形的铜鼓,来配合鼓的重奏。

SEPAK MANGGIS
这是一种户外游戏,又沙巴勇敢的 BAJAU 和 IRANUM 族男性所玩。游戏进行时,参与者在一个圆圈内面对着面,企图打击一串高高悬挂的十公尺高秆子上的花束,内有钱,手巾,食物及锦旗。

皮影戏
皮影戏是吉兰丹州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每年五月尾于吉兰丹 TUMPAT 的风筝节期间于夜晚时举行。皮影戏的玩偶道具是利用水牛皮制做,而后撑在细细的竹竿上。演出时玩偶置放在布幕后,而灯光则从玩偶后方打在布幕上,形成所谓的“皮影戏”。说故事者一面手操玩偶,一面配合着音乐叙述 RAMAYANA 的传说故事。整出戏剧是由一位故事者,即 TOK DALANG 一人导演,有时甚至可以指挥多达 45 个玩偶。
马来西亚传统舞蹈

BHARATHA NATYAM
古典的印度舞蹈传统上都在庙宇里举行,这类舞蹈被认为是对印度神的敬奉与朝拜,其中一种即是 BHARA NATYAM 。这种舞蹈在公元三世纪时发源于南印度,演出时必须用上六个舞台,结合了 NRITTA (纯舞蹈)和 NRITYA (表达式舞蹈)的元素。

BHANGRA
BHANGRA 舞是锡克人的典型舞蹈,是为了欢庆丰收而跳的一种舞蹈,结合了舞者的灵巧以及许多的舞蹈特技。这种舞跳起来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乐伴奏混合了民谣以及由铃鼓和击锤等音器所奏出来的音乐。

JOGET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一般在庆典上和社交场合里演出。这种舞蹈不论舞步或音乐都和恰恰舞曲极为相似。虽然它有其节奏较缓慢,动作较优雅的一面,然而基本上这种舞蹈是非常活泼而又富娱乐性的。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快乐,简易而适合许多人一起跳的舞蹈,来宾或游客们通常都会受邀加入和舞蹈员一起跳。

TARIAN LILIN
这是一种优雅的少女舞蹈;舞蹈中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少女遗失了订婚戒指,借着碟子里的烛光,通宵地找寻这枚戒指,至到破晓时分。

SUMAZAU
沙巴卡达山杜顺的民族舞蹈。舞蹈进行时排排的男女舞者面对面地伸展着双臂,随着六个鼓声的节奏,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

DATUN JULUD
砂拉越流行的一种舞蹈,象征着一个王子受祝福得到子嗣的快乐。这舞蹈后来在砂拉越的肯雅部族里流传开来。 SAPE (一种乐器)奏出舞蹈的节奏,同时还伴随着歌唱和拍手声。
马来西亚传统房屋

马来西亚展园的主体建筑为一处具有传统风格的马来西亚民居。这种民居的通风性和耐热性都显示出房屋建造者的聪明才智,它们的最大特点是房子的全部结构都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而且窗户特别大。这些都有助于保持房间的凉爽通风。亚答屋可建于沼泽上的浮脚屋。与真正的传统民居不同的是,传统型房屋陡斜的屋面是用棕榈叶来覆盖的,墙面则通常用树皮或木板制成,而马来西亚民居在这些部分多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但不失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

在密林里建造“亚答屋”实在是太容易了:随便砍几根大的树干搭起架子,剥下大树的皮拉平就是现成的墙壁,至于屋顶,用的就是“亚答”——“亚答”树的树叶像芭蕉叶般肥大密实,把那些叶子扎成一排,然后整齐地铺在屋脊上面,一间正宗的热带小屋“亚答屋”就完工了。“亚答屋”有两层,楼上一个房间作睡房,屋前搭出一个长方形的凉台,楼下是厨房和杂物间,一个可随时取下的梯子是上楼的唯一通道;屋旁是鸡舍,后面不远处靠近水沟的地方是猪圈。
资料来源:http://malaixia.com/
马来西亚人的主食是什么?

马来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饭米,但面类也相当普遍。华人食物从街边小摊子到酒店中菜馆,从小食到昂贵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选择。小食方面有酿豆腐、虾面、炒猓条、加厘面、清汤粉、薄饼、海南鸡饭、瓦煲鸡饭、馄饨面、香港点心、肉骨茶、槟城辣沙等,种类繁多。马来人的食物以辣为主,其中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香喷喷的沙爹(鸡肉、牛肉及羊肉串)、马来糕点、竹筒饭、黄姜饭等。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为主味,最普遍的莫过于其拉茶及各类煎饼。其他印度食物还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饭也是有名的。

马来西亚的饮食与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死物或运动血液。马来人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餐前必把手洗干净,用餐时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

马来西亚民族众多,多元文化丰富了马来西亚的饮食传统。马来西亚的美食极为多样。有人这样形容,您可以每天更换一种佳肴,长达一年之久而不觉厌烦。总体来说,马来西亚的马来菜肴和印度菜肴比中国菜口味辛辣。同时您也会在这里发现有少数民族的美食及不同口味的国际美食。在马来西亚,除了食物丰富以外,更吸引您的是食物的价格相当便宜。

沙爹(Satay):在马来西亚、沙爹是最受欢迎的美味佳肴,系用切成块并卤上香料的羊肉、牛肉、鸡肉,用细竹签串起,拿到炭火上烘烤而成。沙爹配着米糕( Ketupat)和含有小黄瓜、凤梨及洋葱的生菜沙拉,另外可蘸上香甜的花生酱和肉汁一起吃。

椰浆饭(Nasi Lemak):即加了椰奶的米饭,配上小鱼干、水煮蛋、烤花生和小黄瓜丝等,也是一道很受欢迎的早餐。

马来煎饼(Roti Canai):在马来西亚境内随时都能叫到的早点。这是由小麦面团,加上打过的鸡蛋和碎洋葱包裹起来所做成的香脆馅饼。

手扒饭(Nasi Dagang):在吉兰丹和丁加奴地区受欢迎的早点。里面的主要填充物是长占米和咖喱鱼。

炒饭(Nasi Goreng):即大火炒米饭。配料主要有少量的肉、明虾、鸡蛋和青菜。

扁担饭(Nasi Kandar):其名称来源于十年前槟城的小贩将米饭和咖喱分别吊在棍子的两端。这道菜的配料主要有猪肉、鸡肉、鱼肉和蔬菜。

马来辣沙拉(Rojak):用凤梨、小黄瓜、豆腐、切碎了的明虾肉及煮好的鸡蛋切丝后制成,用花生酱调好,味道非常好.

炒稞条(Char Kway Teow):系用平板米条和切碎了的大蒜一起搅拌后,再加上新鲜的明虾、豆芽和蛋丝,用酱油和辣椒酱调味而成。

鸡饭(Chicken Rice):有许多花样,但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是海南鸡饭,系用香嫩多汁的鸡肉配上已用鸡汤烹调过的米饭,拌上大蒜辣椒酱,再加小黄瓜丝的Coriander叶子制作而成。

咖喱叻沙(Curry Laksa):即在面条上浇上咖喱酱,配料加上鸡肉块、豆腐和豆芽一起烹制而成,口味比较辛辣。

炒面(Fried Noodles):所用的面条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炒面由于做法不同,有各种不同口味,例如马来口味、中国口味、印度口味和素食口味。

福建面(Hokkien Mee):华人的传统佳肴。用宽宽的黄色面条搭配以明虾、乌贼、豆芽,用口味很重的酱油膏调味。

印度煎饼(Murtabak):印度饼的一种。肉馅用碎牛肉、洋葱和蛋丝混合烹制成成,通常以咖喱膏调味。

酸辣咖喱饭(Nasi Vlam):通常是在Ramadan禁食月吃的食物,但在吉兰丹和丁加奴则是随时可吃的食物。

椰浆牛肉咖喱(Rendang):一种需要花长时间烹调的佳肴美味,是用肉、椰子奶、辣椒、洋葱及香料比如肉桂、苜蓿、肉豆蔻等用文火烹调而成,配上米饭、米糕或Lemang用椰子奶煮成的糯米),味道香甜而且鲜嫩爽口。

火锅(Steamboat):与中国的火锅相类似,基本上无甚差别。用餐者围坐在中间放一只盛汤的深锅的圆桌旁,锅底下有火加热,保持滚烫。用餐者可以将生明虾肉、鸡肉、鹌鹑蛋、海参、鸡肝或猪肝放入滚汤中享用。

印度糕(Thosai):一种用米粉制成的清爽的糕点,馅内包含有马铃薯和综合蔬菜等,食用时一般再配以椰子及扁豆咖喱。

云吞面(Wanta Mee):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一种面条,是配上猪肉及虾肉云吞煮成的面条。主食:
马来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饭米,但面类也相当普遍。华人食物从街边小摊子到酒店中菜馆,从小食到昂贵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选择。小食方面有酿豆腐、虾面、炒猓条、加厘面、清汤粉、薄饼、海南鸡饭、瓦煲鸡饭、馄饨面、香港点心、肉骨茶、槟城辣沙等,种类繁多。

马来人的食物以辣为主,其中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香喷喷的沙爹(鸡肉、牛肉及羊肉串)、马来糕点、竹筒饭、黄姜饭等。

民风:

马来西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回教国家在亚洲并不多见,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之一。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第三特色是马来餐厅,包括多种族的名菜、马来菜、印度菜、中国菜、热带水果等应有尽有。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锡制品多而精致且价廉物美,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蜡染印花布,具有传统的民俗色彩,这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特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