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诸药所生,皆有灵性。道生万物,人物共鸣。是以药能祛病、健体、辅行,天人一也。研习中医后,对中药充满敬意。
《本草中国》时间篇里,夏天的红曲、秋天的霜桑叶、冬天的藏红花,各种本草在不同的时间里升华,少一刻则无效多一刻也不行,而这其中的奥秘,只有相伴守护的老药工才能知晓;年华篇里,身手不凡的佛山精武门名誉会长曾坤,融合煎茶与武道,耄耋之年仍坚持古法炮制源吉林甘和茶;双面篇里,剧毒的附子居然成了“回阳救逆第一品”,“生熟异治”何首乌,生何首乌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炮制过后的熟何首乌却能补益精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江苏卫视勇气可嘉,选定的播出时间在每周五晚9:20,要知道《本草中国》对手可是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天天向上》,浙江卫视的超级综艺《奔跑吧兄弟》。结果如何呢,首播收视高达0.83%,赢过了《天天向上》,这个数据还超过了当年《舌尖上的中国》0.654%的首播收视。
《本草中国》凭什么逆势而红?
然而,在这种背景上,一部讲述中草药的纪录片近日却逆势走红。这部名为《本草中国》的纪录片跻身综艺大片云集的周五黄金档,连续多期节目收视超过多档热门综艺。片中对中医药的介绍以及唯美的拍摄方式,为世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医药的窗口。 神农尝百草,开辟了西医之外的中医科学,流传千年至今;医圣张仲景,写下《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中医奉为圭臬;药王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治疗依据;李时珍费时30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影响全世界……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薪火相传,却在近现代被西医“边缘化”,面临着不被信任,甚至是“伪科学”的窘境。
不谈争议,只论本源
虽然源远流长,但在公共话题中,中医却属于争议很大,不便深聊的那类。对于中医,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庞大,妙手回春的案例和庸医误诊的案例不相上下,这为中医常识的普及制造了极大的障碍。有鉴于此,《本草中国》并不从与西医对立的角度加剧争端,而是旨在“把中医从误区的泥潭里拽出来,告诉大家中医药学本质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本草中国》全程采用电影级别的4K摄影设备,以及航拍、延时摄影等手段,明快剪辑搭配利落画面,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题材变得有趣和紧凑。
《本草中国》记录的药材也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时间》一集中,介绍了红花、藏红花、红曲、天麻、霜桑叶和陈皮六味药,之后的则有关注度较高的人参、灵芝、枸杞、红景天、何首乌、附子等等。每种药材的图片旁都引入《本草纲目》中对其的注释,但绝不是繁复的“掉书袋”,而是用最精练的字句来描述中药的用途,之后再以简洁的语言讲明药材从生长、采摘到炮制入药的全过程。
内容
印象中高大上的中药,竟然如此接地气
一个橘子,在工匠的手里轻轻地划三刀,手指稍一拨动,一个完整的橘子皮就与橘肉分离了,呈现出完整的花瓣状;藏红花要早晨摘下,中午送去烘干,隔夜价格就会下降;陈皮需要反复晾晒,晾晒时间越长越好;剧毒的附子在精妙的炮制技法下能转化成“回阳救逆”的治病良药;天麻需要和蜜环菌与木材一同埋藏在地下进行共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药效,进山采天麻前,麻农要在山下吼山,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由祖辈传下来,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修复者每天进故宫前总要先吼一声,再吱呀呀推门……
看片时你不断感叹,印象中高大上的中药,竟然如此接地气。它们跟瓜果蔬菜一样,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它们的生长需要辛勤的培育,精准的时节把控,每个步骤都浸染了民间智慧。尤其是制药过程中时时体现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本质上与任何一门手艺学问,并无二致。
片子另一个被不断强调的重点在于,中医药学并非故步自封,相反,很善于吸收新技术和新思路。“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相对进步,严密数控、严格监管,甚至高科技的提取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领域里已被广泛运用。”干超指出,这与此前舆论对于中医药文化“缺乏科学依据”、“无法量化研究”等认知误区,有了较大差异。
同时片中也谈到,某些中药最早源自欧陆,经过长途跋涉才在华夏扎根,也有中药得到西方科学界的认可。这些对细节的专业考据,不但无损中医药学“中华正统”的身份,相反让人对剧组的考证态度和实事求是的风格点赞。
讲述
80%的镜头讲述的是普通人跟中医药的故事
在讲述方式上,《本草中国》也遵循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经验,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人的故事,片中“80%的镜头讲述的是普通人跟中医药的故事,以及跟中医药相关的人对这个行业的付出、对这个行业的传承。”制片人韩芸介绍,“中医药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我们有责任将还健在的身怀绝技的老药工记录下来。”
于悬崖峭壁之上寻找野生石斛,是雁荡山的绝壁采药人周朝义一家世代相传的绝技。铁皮石斛生长条件极其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采摘过程可以用“凶险”来形容。“我的师傅采石斛,石头掉下来,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死亡。”不过,面对电视镜头,周朝义却坦言,自己并不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子女。“我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但是,儿女不学,传统技艺将何去何从?
红曲制作也面临着古法制作技艺的失传。《草本中国》中记述了浙江桐君堂老药工王良春最后一次制作红曲的过程。他戴着斗笠和蓑衣蹲在雨里等着红曲发酵,看着白色的籼米渐渐变为鲜红色,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雨过天晴,老人和小孩一起嬉戏的镜头无比柔软。红曲的加工早已步入机械化生产,如今工厂附近建起了中药博物馆,在馆方的邀请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干超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具被放进展柜的那一刻,“玻璃盖子盖上时那‘哐’的一下,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除了王良春,家人旅居国外,自己留下打理400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第11代后人陈永涓也让人感触颇深:“我先生、孩子都在国外工作、生活,只有我一个在广州,因为可能对‘陈李济’那个名字,有一个很深的感情,所以我就不愿意跟着他们出去……很多人都这样说,陈李济的陈皮肯定有秘方,其实没有的。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为了采集珍珠,广西“珠民”吴辉进需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孤独。每年南海退潮时,他就要出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想象船舱的简陋:电力匮乏,时常在大海上伸手不见五指;淡水紧缺,做饭成了奢望,面条成了唯一的口粮……“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点虚度年华。但是,对我们珠民来说,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吴辉进说。
他们的故事,是手工制作与机械生产的对抗,更是药人价值观与现实的博弈。为了记述这些故事, 干超带领团队整整做了两年的田野调查。他说自己常感怀于国外很多小型纪录片带给人直达心底的触动,“中国又何尝没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何尝没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做纪录片不能太看重表面繁华的东西。拍摄《本草中国》,我们完完全全把自己沉浸到每一味药材的探寻中,与每一个医者药人的探访交流中,甚至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环境里,只为体验他们的生活,团队中很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观念。”
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中医药
在社交网络上,《本草中国》收获了很多年轻观众的点赞:“被这个纪录片感动成中医粉了!”“顺着本草索骥,发现文化的中国。”“看本草中国也可以感动到哭,时间的沉淀积蓄着突破的力量!”
“我们没想过靠一部片子就扛起复兴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只是希望更多人、更多年轻人以此为入口,打开一个被我们尘封已久的至美的中医药世界。出品方上海笃影文化传媒CEO孙煜说:“对那些80、90后的孩子们说,《本草中国》是一部好看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它来剥掉中医药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行业。我们希望随着《本草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季的播出,未来报考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会多一些,这是我们想要的。”
总导演:干超
代表作《跟着贝尔去冒险》,《红跑道》,曾获戛纳电视节“国际纪录片开拓者”奖
“做这个片子,不是要去完成弘扬祖国中医药那么大的一个目标,而是想让更多人能够走近它,在这个世界里寻找更多有趣的,对身体、对精神世界的滋养。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这样的一个过程。”
执行导演:张英杰
代表作《内蒙小超女》
“对于神奇的本草,我由一开始的猎奇,逐渐转变为景仰和敬畏。作为中医药的门外汉,我知道《本草中国》这样宏大的主题,短短几集纪录片是无法承载的。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
执行导演:孙虹
代表作《飞鱼秀》
“拍摄组在‘揭秘’的过程中探访了几处现代化中医机构,出乎意料的发现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已相对进步,在精密数控和严格监管之下,现代化中医已发展成为一个势头,通过煎煮、浓缩、颗粒技术等一系列步骤后,可以打造适合快节奏生活的浓缩冲泡中药。”
执行导演:许盈盈
代表作《南社》
拍了12年纪录片,这次是拍摄强度最高的一次,比想象中难度大。拍野生灵芝时,我刚刚走近灵芝,一条蛇跳出来像飞一样,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蛇还能飞,老药工真不容易,这么难的环境当中去工作,敬意油然而生。
执行导演:许贞
《行走的力量-心迹敦煌》主创之一
“有一个老药工叫刘香保,这个人物很触动我,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为了中医传承,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近租了一个40平米的小房子,亲自教导学生中药炮制技术,在这个小房间里研讨中医学。”
总制片人:韩芸
代表作《邓小平与上海》
“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中医作为中华文化最夺目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几千年来深邃的历史脉络、哲学智慧和文化理念。从一个纪录片人的视角来看,我认为中国人的中药,是我们充满智慧的素材。”
各集谈到的本草
第一集: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
第二集:石斛,灵芝,源吉林甘和茶,珍珠,俞柏堂膏方
第三集:附子、何首乌、芡实 、血竭
第四集:人参、甘草、白芍、地黄、化橘红、阿胶
第五集:龟龄集,杜仲-牛膝,蝎子-蜈蚣
第六集:山药,红景天,珍珠,雄黄,枸杞,甘草,当归,白芍
各集介绍的草药
第一集《时候》 以时辰、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讲述了红花、藏红花、红曲、天麻、霜桑叶、陈皮,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
世间万物 皆有当时
红花
选择以红花作为开篇第一个中药, 不单很美,还含有浓浓的“中国红”元素。
红花:菊科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 ,具有活血通经,散寒止痛的功能,此中含有羟基红花黄色素,是红花的颜色首要进献者,也是红花活血化瘀的首要成分。
提醒:我们熟悉的红花油,首要是由“丁香罗勒油、水杨酸甲酯、肉桂油、龙脑”等配方构成,并不含有中药红花,因为羟基红花黄色素谁水溶性成。市场以红花入药的药品有“红花打针液”和“丹红打针液”等。
藏红花
别名番红花是鸢尾科番红花属的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止痛,清肝热,治肝病等功能。
藏红花活血功能的有用成分是番红花甙及其衍生物,也是藏红花红色的首要供给者,作为香料的首要成分是番红花醛类的挥发油类成分,。
提醒:我们的研究表白从鸢尾科另一个植物栀子中也可分手纯化获得大量的番红花甙,可以填补藏红花资本的不足。藏红花甙水解后获得藏红花酸,均为紫红色粉末。
红曲
以籼米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手艺精制而成的药实两用的自然物质。首要功能: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红曲中的首要成分有红曲色素、他汀类物质、麦角甾醇等物质。
他汀类物质是上世纪八十年月上市的降脂药,市场庞大。
提醒:巴望降脂减肥的人们不妨多选用红曲来烹调美食。
天麻
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首要用于头痛眩晕, 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天麻中的首要成分为天麻素,天麻素具有治疗神经虚弱综合症及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提醒:现在,长时候利用手机、电脑,导致头疼头晕的人越来越多,常煲点天麻服用,会有很好的结果,天麻配以首乌,结果更佳,还具有很好的生爆发用。
桑叶
是桑科植物的干燥叶,具有分散风热,清肺润燥的功能,现代还用于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们的最新研究表白,桑叶中的成分随季候的转变而不竭改变,夏日的桑叶含有含有大量的“桑叶小分子多糖”,降血压、降血糖功能显著,霜降后的桑叶中皂苷类成分更多,润肺结果更好。
提醒: 对于“三高”和抽烟人群,日常平凡常饮桑叶茶,是一个出格平安而又有用的选择。
陈皮
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能。
陈皮中含有橙皮甙、川陈皮素等成分,此外陈皮含有较多的挥发油类成分,可以暖和刺激胃肠道,起到促进消化的感化。
提醒:新颖陈皮中的挥发油中易挥发成分药性过于强烈,经由过程贮存,部门易挥发成分的比例降低,药性变得缓和适中,是以陈皮以久存的质量为佳。
第二集《韶华》
留住韶华 防病于未然
石斛
兰科植物,石斛属,我国有74种。此中有5中收载于《中国药典》中。
石斛以“铁皮石斛”名气最大,因为《本草纲目》等历代医书中记录最多的是铁皮石斛。正如我们曾经所学的讲义中呈现的景点此刻大都成了闻名景点一样。
石斛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能,此中首要成分有生物碱、多糖、氨基酸等。对于石斛的功能首要源于其特异性的多糖成分。
灵芝
灵芝又称灵芝草、 仙草 ,是多孔菌科植物,以紫灵芝最为宝贵,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灵芝对于加强人体免疫力 ,辅助肿瘤放化疗, 改善睡眠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功能 。
灵芝的首要成分有氨基酸、皂苷、多糖等,此中首要功能的进献者仍是灵芝多糖。
市场上灵芝的产物大多保健食物,如“灵芝胶囊”;药品很少,如“灵孢多糖打针液”。
珍珠
贝类软体动物的体内因为内排泄感化而生成的矿物质,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能。
珍珠中的首要含有为碳酸钙、碳酸镁等无机成分,别的还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肽类等,此中发生首要功能的仍是多糖、肽类有机物质。
多糖
是由很多不异或者分歧的单糖以糖苷键链接构成的化合物,遍及存在于天然界生物体中。
固然都叫多糖,但分歧植物中含有的多糖的布局却完全分歧,因为多糖的分子量一般较大,是以布局解析有较大的难度,这也是多糖研究的难点。
现代研究表白,良多多糖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但毒副感化极低,是以研究前景庞大。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感化,部门产物已被应用到医药范畴中,如香菇多糖打针液,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剂量只有1mg,可见其活性长短常强的。
多糖的研究难度很大,但研究价值同样很大,我们今朝已经多良多植物的多糖成分进行了立项研究,此后仍将多糖作为此后研究的重点标的目的,等候会有更多的功效用于人类的健康财产。
第三集《双面》
世间万物 皆有“双面”
附子
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炮成品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临床常用于心脏病、肾病、关节痛和肿瘤等。
附子是药性强烈的代表性中药品种之一(质疑中药起效慢,不妨用点附子尝尝)。之所以活性强烈,因为此中含有一类生物碱物质,如乌头碱。大都生齿服乌头碱0.2mg就能发生中毒症状(为什么是大都人,而不是全数,因为分歧人耐受性纷歧样)。既然有毒性,那还怎么用?事实上和很多化学药比拟,附子的“毒性”其实算是很小的。凡事要适度,只要把握好度,表现就是药理活性。毒性,有时辰是用量过度后发生了“多余”的药理感化。
为了降低附子的“毒性”,片中提到了多种炮制方式,其道理便是经由过程持久加热的体例粉碎并降低附子中那些活性很强但不变性较弱的乌头碱等成分含量,从而降低毒性。
何首乌
为蓼科植物,别名首乌、夜合、地精。其外形如人,可促进毛发发展和黑发的功能,故得名何首乌。
生首乌是挖出的何首乌洗净后直接药用,具有润肠、通便、解毒散结功能;制首乌是将生首乌与黑豆等同煮后晒干的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 、头发早白等功能。
生首乌和制首乌功能不同原因在于生首乌中在炮制过程中,此中的大黄蒽醌类致泻成分在频频加热过程中被粉碎或连系,从而致泻功能减低,而制首乌华夏有的苷类、磷脂等成分加上黑豆等成分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发生补益功能。
芡实
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能。《黄帝内经》中记录的上品药材,可用于治疗伴有腰膝酸软、肾虚不固 ,小儿晚上遗尿等。
芡实中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卵白质等,是以是上等的滋补食材;其作为药用的活性成分首要为多糖和小分子肽类成分,有暖和的补益感化,是以芡实可药食两用。
血竭
又称龙血竭,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排泄的树脂,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的功能,被称为“活血圣药”。 血竭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是以引起浩繁科研人员的稠密乐趣。
我们对血竭的成分研究成果表白,血竭中含有树脂、黄酮、挥发油等成分,口服时,这性成分能起到活血化瘀的感化;而外用时,血竭中的树脂类成分可对患处发生抗菌抗炎等庇护感化,同时其挥发油成分透过皮肤,消失患处的淤血,以上原因,让血竭发生了“双向调节”的功能。
血竭是罕有的天然奉送,已经被开辟成多种临床药品,我们也在多款古方皂配方中利用了血竭,起到活血、抗痘、美颜的感化。
第四集《境界》
诸药所生 皆有境界
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寿命可达数千年,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常用于各类“虚”症的治疗。作为家喻户晓的强壮滋补中药,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
人参中的首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成分,科研人员已经从人参平分离获得数百种皂苷,此中部门已经开辟成新药,如以人参皂甙Rg3为单一成分的“参一胶囊”,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的感化,临床常用于肿瘤治疗的结合用药。 分歧产地、年份的人参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和构成分歧,是以其活性也有所分歧。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是应用最普遍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能。甘草和绿豆也是常用的中医常备的两种解毒中药。
甘草的应用规模很是普遍,如食物中的“王老吉”、“恰好瓜子”、“云南白药牙膏”等产物中均用到甘草;甘草酸二钾作为抗过敏成分普遍用于化妆品和面膜中;光甘草定,又称美白黄金,是迄今发现美白功能最强的活性成分,用于美白产物中;药品中的应用加倍普遍,如 “甘利欣”、“复方甘草片”等。
甘草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此中首要成分为皂苷和黄酮类成分。我们对甘草的研究已经持续近20年,把握了甘草中各类成分隔发与应用的焦点手艺,开辟上市甘草相关的产物稀有十个。将来,我们仍然将环绕甘草进行加倍深切的研究,让甘草这味经典而又神奇的本草阐扬更大的价值。
白芍
白芍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的根,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能。是妇科常用的中药。
白芍中首要成分有芍药苷等,具有抗炎、镇痛、镇静、降血压、抗血栓形成的感化。以白芍成分隔发上市的新药有“白芍总苷胶囊”,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地黄
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新颖的地黄又称“生地”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而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能。六味地黄丸中所用的地黄为熟地黄。
地黄中首要活性成分为多糖类成分,研究表白,生、熟地黄的功能不同首要是因为在炮制过程中,地黄中的多糖类成分在高温蒸汽等感化下发生转变而致。
化橘红
化橘红即产地为化州的橘红,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柚的干燥外层果皮。具有化痰止咳、助消化等功能,尤其适合与中老年人的久咳或哮喘。
化橘红中的首要成分有柚皮甙等黄酮类成分和挥发油等,此中黄酮类成分为消炎镇咳的首要成分,而挥发油类成分可经由过程促进胃肠道蠕动而起到助消化的感化。
阿胶
阿胶是由驴皮颠末特定工艺熬制而成的中药,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能,用于贫血 、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是女性调度气血常用的中药。
阿胶中的化学成分首要是由胶原卵白及其水解发生的多肽类成分,此外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阿胶拥有长远的应用汗青和明白的临床疗效,但其功能的真正物质根本今朝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晰,首要原因是其成分的分手与判定难度很大。
在阿胶的事实面前,我们深深感应:专注,是一种境界,而科学,没有绝顶。
本草地理
名称:红花
拍摄地: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
功效: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名称:红景天
拍摄地:西藏林芝
功效: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名称:当归
拍摄地:甘肃岷县
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名称:龙血树(血竭)
拍摄地:云南西双版纳
功效 活血定痛,化淤止血,生肌敛疮
名称:甘草
拍摄地:内蒙古杭锦旗
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去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名称:人参
拍摄地:吉林长白山
功效: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名称:龟龄集
拍摄地:山西太谷
功效: 以补气固肾,气血双补,强身健脑
名称:全蝎
拍摄地:山东蒙阴
功效: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名称:霜桑叶
拍摄地:山东德州夏津县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名称:阿胶
拍摄地:山东省东阿县
功效: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名称:芡实
拍摄地:江苏苏州
功效: 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
名称:熟地黄
拍摄地:河南焦作
功效: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名称:山药
拍摄地:河南太行山脉南延神农山
功效: 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名称:枸杞
拍摄地:宁夏中宁
功效: 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乃平补之药
名称:杜仲
拍摄地:湖南张家界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名称:白芍
拍摄地:浙江磐安
功效: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名称:红曲
拍摄地:浙江桐庐
功效: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
名称:膏方
拍摄地:浙江杭州
解释: 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
名称:石斛
拍摄地:浙江雁荡山
功效: 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
名称:何首乌(制首乌)
拍摄地:湖北十堰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黑发
名称:蜈蚣
拍摄地:湖北襄阳
功效: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名称:附子
拍摄地:江西南昌
功效: 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
技艺:白芍切片
拍摄地:江西樟树
白芍功效: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止疼,利小便,益气
名称:灵芝
拍摄地:福建武夷山
功效: 保神益精,好颜色,久服延年
名称:化橘红
拍摄地:广东化州
功效 治痰症,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
名称:陈皮
拍摄地:广东江门新会
功效 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
名称:凉茶
拍摄地:广东佛山
功效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消湿
名称:珍珠
拍摄地:广西北海合浦县
功效: 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
名称:龙血树(血竭)
拍摄地:云南西双版纳
功效 活血定痛,化淤止血,生肌敛疮
名称:天麻
拍摄地:贵州德江高山乡
功效 主治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剧情举例一二
(一)陈皮
陈皮,以陈者为贵,历久弥新,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作为地道的广东人,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陈李济的陈皮炮制,大开眼界。
普通炮制法:果皮选用新会的大红柑(果皮油亮,酸甜适度),二三刀开皮,年复一年日嗮,嗮干的果皮用麻线串起,刮于灶台上,灶下烧柴放烟,陈化(灶台熏皮)
陈李济炮制法:用麻袋装好,编上年份,一袋袋放在楼阁,下面烧柴,中间练蜜,天天熏。让蜂蜜伴着柴火弥漫整个楼阁。
陈李济,广东最著名的老字号,已经营了400余年。其第十一代传人陈永涓说:“很多人都说,陈李济的陈皮肯定有秘方,其实没有的,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此话耐人寻味。一味道地中药,除了来自土壤,气候,技法,还有时间!
(二)化橘红
化橘红是我家乡的特产,所以这段感触特别深,也特别感动。
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全身有绒毛,毛越密越好)。
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七爪橘红”费时费力,渐渐成了“古董”,但李峰仍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清代高祖时留下的木具已传了5代人,而今依旧咿呀作响。
她说:
“爷爷过去把家训写在宣纸上,要我把化橘红世世代代传落去。”
“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如果做冇好,佢会打我手心咯~~”
听到这段,差点哭出声来。那种坚持、用心很令人敬佩。人真的要很用心很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有人问我如何能坚持晨起,我说:“让你坚持晨起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我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活。”
地道古法炮制手法和老药工的用心、细致、不苟的精神是最吸引和感动我的。
(三)东阿胶
东阿胶,驴皮煎煮,浓缩的固体胶。有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东阿”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誉为“圣药”。
东阿阿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是正宗道地阿胶的代名词。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保密工艺。炼制之精细令我难忘。
流程:
1、冬至东阿井汲水。
2、把井水注入到化了皮的驴胶汁中,(东阿井含有大量矿物质,相对密度1.0038),水中矿物质和沸腾的胶液的杂质不断凝结成块,浮上表面,再用手工打沫,把杂质分离出来。
3、九天九夜的熬制,胶汁浓缩成琥珀色的胶液。
4、出胶。要判断成色。
5、切割胶块。
6、置阴凉处,每隔三到四天翻动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发散,需两月之久。
7、沾温水擦胶,能使胶块光黑如漆
九天九夜的熬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炼胶、晾胶、翻胶、擦胶……每一个细节里,都耗费着心神,残留着余温。最后,掌门人秦玉峰认真庄重地用玉印给每一块阿胶盖上【东阿阿胶】胶印时,十分感人。每一块好阿胶都值得等待。
(四)附子
附子是我最喜爱的一味中药,曾花了不少心思钻研。
附乌头妈妈而生,故谓附子。原产于四川绵阳。地属西南,乃坤卦位,厚德载物也。坤土能藏火,故天之阳皆得以聚于附子中,以成其至阳至刚之性。
Amazingly,附子状似脐带连母的小baby,很有人胎元的feel。附子也像肾拥有未分化的生命能,可决定将来是长成乌头or天雄。因此附子整个能量是与人的肾/命门区块能量共鸣的。Consequently,无论以形or神论之,附子皆大补先天之气。
我对它的生长、种植、加工法很熟悉。然而,片中老药工刘香保的炮制手法(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法)和我读到的大部分炮制法蛮不同。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金莲知道执到宝,拜老药工为师,向他学习炮制法。她说:“这一批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更珍贵。我们如果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向老药工传承下去,最后就是消亡了。”为了让所学传承下去,老药工背井离乡,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旧出租屋,然与老伴,不改其乐。
流程:
1、四天12回清洗浸泡;
2、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后自下而上:放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
3、糠尽灰冷,取出附子,拿小端的敲大端的。高温传递时,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在敲击时传出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
4、晾晒一天
5、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连续蒸14小时,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出来。
片中这段的解说也容易误导观众。这个炮制法的高明之处并不是能完全把毒性消除。事实上,附子的毒性非常容易解掉,只需大火水滚一个小时以上就行。如果只是为了解毒,这样炮制乃多此一举。高明之处在于能增强附子的大补阳气之效。
(五)地黄、何首乌
九蒸九晒的流程我也是很熟悉的,但是看一位充满爱心的妈妈和一位老道长炮制,不厌其烦,用心细致,不免动容,印象深刻。
为何要九蒸九晒?
1、纠偏药材药性。
2、易于消化。
3、反复晒,药材可得天地之阳气,对人体大有裨益。
如何走红?
第一招:狂打类型差
看看如今的综艺市场,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被明星真人秀、脱口秀占领,类型化严重,观众的选择较为单一。这个时候《本草中国》的出现,打了个类型差,迎合了观众想换换口味的需求。
《本草中国》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主题,采用电影拍摄的手法、故事叙述的形式,题材新颖,在明星综艺遍地开花的市场犹如一股清流,说不定还真能成为收视黑马。
第二招:纪录片也能走“武侠Style”
一说到纪录片,大多数人的印象大概都是缓慢的节奏、冗长的独白、抒情的音乐……
谁说纪录片一定都这么无聊透顶?虽是讲述晦涩难懂的中医药,《本草中国》走的却是江湖武侠风
九旬老药工执着传承,见证百年凉茶老字号
源吉林甘和茶作为岭南中成药的经典名方,是百年历史的广东凉茶代表。其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关节疼痛,食滞饱胀,腹痛吐泻之证。亦可用于痰湿体质人群饮食积滞,若日常代茶饮则可调理湿热体质。因其功效广泛、配方独特、制作工艺精湛一直都备受岭南居民的喜爱且世代相传。
《本草中国》第二集《年华》5月27日在万众期盼中如约而至。片中曾坤老英雄不仅是一代武林泰斗,同时也是佛山源吉林甘和茶的一名老药工。武术和本草以这样的方式在佛山相遇,注定了一段令人惊艳的年华。曾老英雄数十年参悟武道与医道,已近贯通圆融,与每一代源吉林传承人执着坚守源吉林甘和茶的古方制法精髓,并不断创新,才使得岭南中成药经典名方——源吉林甘和茶在似水年华里长盛不衰。
(佛山武术泰斗精武门名誉会长—曾坤)
如今,源吉林甘和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国药集团德众(佛山)药业有限公司承袭生产,虽然增加了现代化机器,但只是替代部分简单的手工制作环节,并没有改变源吉林甘和茶传统的工艺,如浸茶、压茶、洗茶。国药集团?德众药业在符合现代制药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程度地保留源吉林甘和茶古方的工艺传承,这也是对传统中医药的一种致敬。
由《跟着贝尔去冒险》总导演干超及其团队拍摄,筹拍近两年,分8个小组,跑遍30多个省市;使用专业电影级别的4K摄影设备;第一季投入超过2600万。“软件”很是有趣,剪辑手法明快,搭配燃向的音乐和接地气的语言,深度与趣味、纪实与艺术巧妙结合。可以说是
“专业范与接地气齐飞,大片感共人文性一色”。
《本草中国》采用的是主题式分集的播出形式,分为《境界》《时间》《分寸》《相遇》《双面》《年华》《沉浮》《解构》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以药人的故事为切入点,带出一味中药。
比如片中制作陈皮的桥段,手握一颗柑橘,用小刀在皮上划上三刀,手指稍一拨动,柑橘皮与金黄的果肉便分离开来,如一朵花在匠人手中绽放。搭配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那些匠人如侠客一般,剑一出鞘直中要害,动作干净利落。学妹觉得看的不是纪录片,而是活脱脱的一部江湖武侠片。
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本草中国》的“科普”方式更为讨喜,抛弃了说教般的叙事方式,字句简洁精炼,通过讲述平凡药人的平凡故事,通过镜头语言把古老神秘的中药文化带到了观众面前,于无声中彰显人与本草相生相惜的关系。道理说得通、观众看得懂、年轻人愿意看,在普及中国文化的方式上,《本草中国》深谙其道、运用自如。
第三招:“笼络”年轻人的心
药理和养生,似乎从来都是老年人才会关心的话题。《本草中国》拿什么来拉拢年轻人这一大收视群体呢?
《本草中国》总导演干超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的时候并不火,但放在了bilibili上却火得一塌糊涂,这种80、90后聚集的网络平台就是很好的宣传阵地,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
后记
《本草中国》计划制作三季,第一季问药,第二季寻医,第三季悟道。
解说词
本草中国第一集 时间
前言
A:世间万物,皆有其时。
就本草而言,无论是采摘、炮páo制、还是存储,自古流传下来的观念,都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本草的千变万化。
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陪伴着中药 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成为世代守护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秘方。
B:夏至之日,太阳直愣愣的炙烤着新疆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高温让整片土地躁动起来,山上人头攒动,男人们搭起了帐篷,女人们搬来的炊具,这些从五湖四海蜂拥而至的人可不是来露营的,他们头顶烈日、风餐露宿,全是为了等待一场花开。
C: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伴随着一股略含刺激性的气味,满山遍野绽放一片金红,众人们苦苦等待的,便是它——红花。《药典》称其花瓣可活血化瘀、散湿祛肿,是调血之药。它最常见的入药方式 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D:采摘红花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的早了花还未成熟,采的晚了则花容憔悴,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各个眼疾手快。
E:追逐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然 光阴似水,倏(shū)忽来去,所以把握住最佳的采摘时机,是中药人心头牵挂,绝不敢怠慢的事情。
F:数月后,在千里之外,又一味本草迎来采收的时节,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近千倍。藏红花——一个近乎传奇的名字,事实上,藏红花并不产于西藏,而是源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途经西藏传入京城,故而有了藏红花这个俗称。它与红花一样可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解郁安神,久服令人心喜。它以花及柱头入药,平均80到100朵鲜花仅能收获一克花丝,尤显名贵。
G: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又名西红花的娇贵花朵才首度引种成功。养育它的土地,就在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崇明。(俞福生:我叫俞福生,85、86年的时候,政府就让我们开始种植西红花,听说是国外进口来的一种名贵药材,一种就是三十年了。)
H:早上8点,是退休村支书俞福生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每年11月初,崇明岛上的藏红花于室内开花,昼开夜闭。别看此时含苞待放,要不了几小时便会凋零,这意味着俞福生的采摘工作必须立即开始,一刻不停。男人采花,女人剥丝,为了保证药效,从鲜花采下到完成剥丝的全过程,几乎以分秒计算,唯有心思细腻的女子方能胜任。
I:这段日子,老俞家人丁兴旺,平日在外忙碌的女人们都赶回来帮忙,藏红花开,是堪比春节的团圆日。俞福生顾不得吃饭了,藏红花的采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朝起采花、趁鲜剥丝、及时烘干,这都是少不了的步骤。
J:乡里的合作社是当地药厂提供的免费烘干点和收购站,这段日子一过正午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俞福生的花丝品相不错,只是来的稍晚,已拿不到今天的号。一克烘干的花丝收购价大约为25到30元,隔夜便会掉价,他怎么也不肯离去。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大战中,俞福生好不容易才逮到机会见缝插针。
K:傍晚是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俞福生反倒有些不知所措了。(俞福生:有些人喜欢打牌,有些人喜欢旅游,我就是喜欢精心培养【西红花】【对我来说】好像是精神寄托一样。)
L: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九月,夏季的炎热还未完全消散,空气里弥漫着暖暖的湿。退休的药厂老厂长王良春,正要去检查他的发酵进展。这一堆堆僵冷的米饭,看上去除了颜色略微泛红外,并没任何其他特别之处,只有经验老道的药工才能从细微的味道和温度差别中察觉,一场神秘的演变正在悄悄的拉开序幕。
M:曲——是一种中药剂型,制曲是中药炮páo制中耗时最久的方法。红曲——是一种由红曲霉菌发酵而来的药物,起源于汉代。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多用于治疗食积饱胀。让其再放异彩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曲能分离出一种名叫洛伐他汀的元素,用于降低胆固醇,疗效等同于美国公司研发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却没有副作用。
N:在古时,红曲是大户人家专享的特殊规格,红曲不仅可入药、能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色剂的角色。甜美温顺的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淡酸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时至今日,桐庐莪山一代,主妇们仍然沿用着这古老而天然的烹饪材料。
O:如今,工厂里都用机器制作红曲,而古法制曲的方法却被淡忘了。王良春退休后总想试着再来一回手工制曲,也算替祖辈传授的手艺和传统,还个愿。(王良春:我十八岁进来学徒,我师父、师母娘会做红曲。有的时候我师父叫我过去,我看到红曲酒,师父在喝,但我做学徒的不能喝,所以我一直有这个印象。)
P:古法制曲的准备工作,大概得从两天前开始。红曲的原材料是籼米,把米淘完后,浸泡上一整晚,第二天才能蒸饭。饭要蒸的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的太久,饭团粘软,又可能感染杂菌。木桶里红色的液体便是调和好的红曲母,它是制曲的灵魂,让普通米饭蜕变的种子。王良春把接种用的曲母与米饭均匀的搅拌,让他们彼此渗透,互相吸附,就这样,神奇的变化慢慢发生了。
Q: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饭粒上长出了肉眼鲜见的白毛,紧接着一颗颗粉色斑点冒了出来。但对王良春而言,这才只是开始。退休后的日子云淡风轻,王良春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慢慢等待发酵。(王良春:这个传统的工艺,发酵的过程要将近六七天,我们每天都要观测。)
R:浓烈的酸味扑面而来,时间已过大半,将手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热量上升,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一场秋雨如期而至,空气里活跃的水分子是微生物梦寐以求的催化剂。王良春知道,只要再耐心的等上几天,雨过天晴,就是丰收。晾晒、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化之旅的终点。历经了漫长的发酵时间,米饭们终于在这一刻脱胎换骨。神奇的红曲,诞生了。
S:冬去春来,夏末秋至,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独到的见解。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T:10月23日,农历节气——霜降。在山东,这一天,人们要炖萝卜、吃柿子,所谓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而对于德州夏津的老中医张荣恩而言,霜降还意味着一味本草的成熟。(张荣恩:霜桑叶是霜后的,它能提神,它能利水、去火,按老医学来说算神药,人类不可缺少的。)
U:霜桑叶在下霜后方能达到疗效,这是现代医学仪器也无法测量的神奇。《本草纲目》中关于桑科的记载长达数页。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V:德州夏津的古桑园,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张荣恩的诊所就在桑园边,门面不大名气不小,方圆数百里无人不知。(张荣恩:我家祖上来说是1866年起行医,我是第六代。)人们慕名而来,不仅为了高明的医术,也为求一味好药。
W:在张荣恩看来,所谓好药,必要精准的掌握节气,时辰一到,立刻出发。参天的古桑,对采摘构成了难度,这些用床单改制的布兜是夏津人独特的发明,三五人一围,以竹竿挑落,刹那之间落叶飞舞。
X:春桑喂蚕,秋桑炒茶,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的民族,中国人对于桑叶的加工得心应手。新鲜的霜桑叶风干之后便有了入药的资格。张荣恩自小在桑园长大,每年霜降之际他都会蜜炼霜桑叶,这是家里祖传的方子。坚持按季采收,亲手炮páo制,几代医者心口相传的训言,与古桑一起见证百年光阴,四季轮回。
Y:从霜降到立冬,贵州德江下了一个月的雨。阴郁的天气,并不影响乡亲们看傩nuó堂戏的热情。土家人认为,这古老的民间艺术能祈求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他们心里正默默为一味即将采收的本草祈福。
Z:天麻——自古以来就被列为药中上品,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本草纲目》称,久服天麻,轻身健步。立冬已过,天麻成熟,需赶在次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挖,此时的天麻圆润饱满,质量达到一年顶峰,也被称为冬麻。
A: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季节采摘,药效亦有强弱,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23岁的天旭林,去年回家种天麻,今年第一次的收成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田旭林:我叫田旭林,大学毕业以后小伙伴们他们都留在城里了,我就回来和家人一起种天麻,【我希望】以我个人一点点的力量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几天后,乌云散去,雨水停歇,田旭林赶紧出发。
B:大山里的天麻是土家人的生活支撑,田旭林觉得如今轮到他来回报家乡了。土家人的天麻采用仿野生栽培的方式,埋种于深山野林之中。入山之前,按照惯例得举行一个吼山仪式。……吼山,是麻农对天麻图腾的敬重,深信有灵性的植物必有豺狼虎豹守护。在过去,天麻一度被视为神物,它无根无叶,栖身于深土之中,几乎无迹可寻。
C:而今,天麻能实现种植,全是因为发现了蜜环菌。腐木之下,这稀稀缕缕的菌丝与天麻有着双生关系,天麻依附于它完成自身的代谢。小田没有把所有的天麻卖掉,而是挑选了最大最好的带回家中,他要用第一次丰收的成果,酿一次天麻酒招待乡亲们。
D:在高山乡的寨子里,家家都有这样的饭桌,土家人不管它叫桌,而叫火炉。火炉中心烧柴,桌板上热菜,天麻在火炉上烘烤,水分随着时间慢慢蒸发,待到表皮干透芯子微软,便可用来酿制天麻乳酒。……把天麻刀刀剁碎,是件没有多高技术含量却极考验耐心的事儿。石磨推酒,随着一勺勺高粱酒注入,磨酒人必须一鼓作气。滤酒,还是一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但田旭林固执的认为,越是简单而消耗时间的工序,越是浸透着制作者的心意。现在,轮到厨房里的女人们,一展身手了。一席精心准备的天麻药膳,便是田旭林决心一生守护天麻的承诺。
E:中国南方都市广州,每一刻都在车水马龙中喧嚣。下午三四点,喧嚣是属于清平街的,以食为天的广东人最懂得把本草融入生活。煲汤是药膳,凉茶以中药煎煮,难怪这个城市会舍得将珠江畔最黄金的地段拿来建药材市场了。南来北往的药材于此相会,演绎出独树一帜的广药文化,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广东本土的道地药材——陈皮。
F:俗话说,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陈皮可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不仅能入药,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而在以陈皮为荣的广东,它甚至上升到了高价收藏品的地位。(陈永涓:我叫陈永涓,是陈体全公的第十一代的后人,我在陈李济已经三十多年工作了,我从小就闻着陈李济的药味长大,所以对陈李济有特别的眷恋。)
G:作为广东最著名的老字号,陈李济已经营了四百余年,让其成名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它的镇馆之宝——百年陈皮。陈皮,以陈者为贵,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让一种中药逃过腐烂,粉化的宿命,从而获得不朽,是陈李济的最高机密。
H:金秋,柑橘满枝,距离广州118公里开外的小城——江门新会,不动声色的繁忙起来。大凡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皆会剥柑橘,晒陈皮,陈永涓也趁此时机来新会验货。陈李济选陈皮有一套百年不变的老传统,陈永娟固执地认为,必须亲自监督,按部就班。……果皮一定要选择新会的大红柑,是因为这里出品的柑橘,不仅果皮油亮、酸甜适度,连挥发油成分都与异地有别,也被称为“广陈皮”。
I:二三刀开皮,是新会陈皮的标志之一,陈永涓从小就谙ān熟此道。从果顶开三瓣,留果蒂dì部相连,便是“正三刀法”,但陈李济的陈皮更多的是使用“对称二刀法”,也就是从两侧果肩弧二刀开三瓣,留果脐qí部相连。无论何种刀法,皆保证果皮完美,只取皮,不留柑,这恐怕也是新会才有的奢侈。
J:在陈皮的炮páo制中,阳光和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非自然的烘干手法在这里都是禁忌。新皮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定期翻晒,如此循环往返,不厌其烦,年复一年。……晒干的果皮被麻绳片片串起,悬挂于灶台之上。灶下干柴烈火,灶上烟雾缭绕,柑皮于这日积月累的炊烟之中慢慢陈化,如此历经春夏秋冬,方不负“陈皮”之名。
K:这灶台熏皮的古老方法到了陈李济,被演绎出另一种招式。(陈永涓:晒完之后,放到麻袋里面去,把它封好,然后编上年份,一袋一袋的放在楼阁上,下面就烧柴,中间就炼蜜,天天都这样熏。)蜂蜜的分子与果皮细胞日以继夜、耳鬓厮磨,长此以往,陈皮表皮焕发出檀香木的光泽,内层附着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这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李济陈皮了。
无论现代存储技术如何日新月异,陈李济固守着400余年的老规矩,始终如一。陈永涓和她的父辈们是时间最忠诚的捍卫者。
L:正当广东沉浸在陈皮丰收的热火朝天中时,上海崇明的藏红花已悉数凋零,二十天的花期转瞬即逝,偌大的宅子里空空落落,只剩下俞福生一人。俞福生要赶着冬天降临之前,把这些临近枯竭的藏红花茎球种回土壤之中。漫长的冬眠即将开始,光阴荏苒,幻化了因果,待到来年11月,鲜花会再度绽放。
M:贵州德江,年轻的大学生田旭林正在延续祖先的事业。破开蜜环菌把他与种麻、腐木一起埋入深土,这是新一年天麻生长的开始,更是新一代药农生涯的启程。
N:霜桑叶,究竟为何在霜打后方能达到疗效,其中的原理张荣恩也说不清,但他深知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
O:陈李济的果皮仓里,无论是上了年龄的旧皮还是一年出头的新皮,都一同在斗转星移间接受着光阴的洗礼。(陈永涓:很多人都这样说,说陈李济的陈皮肯定有秘方,其实没有的,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P:在浙江桐庐,红曲的加工早已步入现代化,没有了天气、温度,杂菌感染的困扰。洁净车间里,发酵变得简单有效,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跨度。如今,工厂的附近建起了中药博物馆,很多展品都曾是王良春每天使用的,在馆方邀请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也许就这样结束了。
Q:时间,无影无形的力量,万物生长,花开花谢,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勤劳、执着、坚守,正是这些中国人维系千年的品格,赋予了本草生命的温度,让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并终于见证岁月的光辉。
本草中国 第二集 年华
A: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着药书,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B: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周朝义:这个就是种在岩壁上的石斛hú,种在岩壁上的石斛吃起来口感不一样的。)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为一种——铁皮石斛。
C: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被喻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周朝义临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绝壁采药人。
D: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周朝义:我家世代是采药的,我父亲就一直采石斛,高空作业多了得了冠心病,后来就叫我子承父业继承他的衣钵。)再见一次野生石斛,纪念的是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
E: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以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
F:周朝义少年出道,这崇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清楚年华,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却轻易不再出手。(周朝义:我的师父采石斛,石头掉下来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就砸死掉了,我们同行里面没人敢再去做这个东西。)老一辈采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手指发麻是体力透支的信号,周朝义不得不呼唤搭档。群山之上,他闲的形单影只。
G:当周朝义为野生石斛一筹莫展之际,300多公里开外的武夷山脉中,另一味本草的寻觅之旅即将启程。邓桂庭在大山里待了一辈子,他笃信深山里的野灵芝有着其他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他和哥哥总是相约同行,上山寻觅。
H:灵芝与石斛一样,有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灵芝“保神益精、好颜色、久服延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衍生出无数神华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在武夷山中像老邓这样的采药人并不在少数,只是野生灵芝难得一见。
I: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忠贵大学毕业,选择留在现成研究人工种植灵芝。九月秋高气爽,正是灵芝喷粉的季节。(邓忠贵:民间传说千年灵芝,一直把它神化,野生灵芝的话,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你不去采摘的话,它自然而然就会被虫蛀了。人工栽培的灵芝的话,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把它采摘下来,那才是最好的。)
J:清晨5点,一粒粒直径不足6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粒很快如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传宗接代的种子。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尽管一朵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的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
K:邓桂庭兄弟进山有一阵子了,干粮和水都已耗尽,眼看日色将尽,暮霭ǎi中的深山毒蛇密布,危机四伏。(邓桂庭: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我父亲上山去采野灵芝的时候,他就说有一条蛇盘在灵芝脚下面,那个蛇头搭在灵芝的柄干上面,他就说这朵灵芝感觉有雾气升腾的感觉。)好运眷顾了邓桂庭,腐木之上一朵成年的赤芝色泽饱满,形如祥云。
L:邓桂庭按捺下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一顿全家团圆的灵芝餐才是最好的庆祝。……一碗浓郁的灵芝老鸭汤,幸福感瞬间涌上心田,融化了父子间的隔阂。儿子取出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在他的反复劝说下,邓桂庭终于答应尝试一次人工种植。椴木打孔,孔内塞上菌种,埋入深土,来年便能收获灵芝,这是儿子引以为傲的事业,也是维系人类健康的本草绽放出的另一种年华。
M:山穷水尽,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雁荡山的绝壁采药人周朝义又一年与野生石斛失之交臂,无奈之下他走向自家的石斛种植基地。像这样的种植大棚,如今在雁荡山比比皆是,转型的绝壁采药人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岩石种植法,如此养成的石斛,无论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这迅速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采摘。
N:蓬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女人十指纤巧,摆弄之间僵硬的茎jīng条纷纷化作绕指柔。7岁的儿子也来帮忙,在孩子眼中,身怀绝技的父亲和手艺精湛的母亲都是老不起的人。
O:……但周朝义并不希望儿子再和石斛打交道。(我们这一代人,包括祖上,这么辛苦的工作,谁还会去传给孩子,我是希望他走出大山去外面一个好的世界,不要待在这里。)石斛,呵护年华的仙草,也许即将逝去自身年华的守护者。
P: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人们之于年华有着各自的理解,比起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广东人的养生方法愈显务实。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它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所谓“上医治未病”医术的至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
Q: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曾坤:我叫曾坤,1958年进入药厂,……很多比我高大健壮的人,都觉得辛苦,我不觉得辛苦,或许是因为练过功夫的缘故,我觉得是对我自己有好处。)
R:曾坤,90岁,广东佛山大名鼎鼎的精武门名誉会长——鹰爪拳传人,但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源吉林甘和茶解放后第一代老药工。曾坤平日里深居简出,这天青年药工钱碧坤登门拜访。当今能愿意学药的年轻人为数不多,工作十余年的钱碧坤已是其中翘楚。(钱碧坤: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学做源吉林甘和茶,都是在洁净厂房里用煎药机、压茶机等等。)
S:上世纪90年代,中药炮páo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取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但曾坤坚持只用古法,煎凉茶首先要备好料,一剂“源吉林”甘和茶,33种中草药。(曾坤:紫苏叶、青蒿、香薷rú、薄荷、葛根、前胡、防风……)很多生活琐事曾坤记不清了,唯独说起源吉林甘和茶如数家珍。
T:(曾坤:源吉林甘和茶看似简单,但是也要很细致,不是仅靠体力那么简单。)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调控,监察犹如武术,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茶煲之中汤色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方才开始。
U:距离佛山85公里开外的小城清远,连绵的山地丘陵中,一种野生药茶正在滋长——玉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曾坤要小钱亲自采茶,第一次上山,满山的青竹让他迷了眼。与普通凉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
V: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曾坤:这层倒下去之后,就稍微拨平它,然后就倒些药水下去,让茶叶完全吸收药水。)挥洒着汗水,渗透着匠心,本草的生命在双手间转化。古法与现代,孰轻孰重没有定论,只是曾坤认为古法炮制更像一门功夫,与武术一样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拥有着强健体魄的力量。
W:三月,古老的大海从严寒中复苏,吴辉进是第一批来赶海的。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5天时间适合采珍珠。当了60年珠民,吴辉进阅历丰富,打捞珍珠不计其数,但他从未像今年这般忧心忡忡。(吴辉进:今年是我们广西几十年没有这么冷的天气,养珍珠这么多年了,也担心这个珍珠会受到影响。)
X: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以珍珠闻名于世,将珍珠研磨成粉便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恐怕是留住年华最直接的手段了。船上防水裤,一跃入海中,吴辉进采珠的这片海域叫污坭池,是现存不多的古珠池。3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是检验它们的时刻了。
Y: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个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即将淹没珠池,得赶紧离开。高脚楼是珠民们在海上的工作站,也是苍茫大海中唯一的依靠。楼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每次出海携带最多的是面条,那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守护注定与寂寞为旅,无论是采珠、养珠,都需要有人常驻于此日以继夜,在旁人眼中这堪比虚度年华,但吴辉进就这么寂寞了一辈子。
Z:开蚌,是乏味的高脚楼里最大的乐趣,……每一颗贝壳都是宝盒,随着手上的工具转动,揭晓谜底。古法炮制珍珠粉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
与海相伴一晃大半个世纪,吴辉进不知不觉白了双鬓,唯有古老的大海潮起潮落一如往昔。
A:相比不食人间烟火的广西合浦,杭州的河坊街热闹非凡,亦真亦幻。全城最知名的老字号药铺云集于此,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街。一到冬天,整条街弥漫着浓浓的膏方味儿。(俞柏堂:我姓俞,叫俞柏堂,我祖父的父亲开始,就一直在杭州的中药店里工作,我是第四代吃中药饭的。)
B: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是老字号方回春堂的膏方掌勺,也是整条河坊街上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他的膏方到底有何高明之处?……膏方——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到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
C: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12月22日农历冬至,由此开始的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活的日子。年轻的小师傅程东入行不久,听闻俞柏堂的大名,有意拜师,但是俞柏堂并不轻易收徒。(俞柏堂:我心里要收徒,一个用心、一个诚心、一个良心。)
D: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是膏方师的基本功,俞柏堂以此为题,设下拜师之路的第一个关卡qiǎ。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俞柏堂:作为一个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道地药材,第二个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
E:真正的考验方才开始,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再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碾碎茯苓便于润药,所谓润是让药材吃透水性,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俞柏堂:浸泡药材,这个水一定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你要把它折断,看它的端面是潮湿的还是还有干燥。)
F:榨汁,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滤药,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沉淀,一时间为代价,力求近乎完美的纯正。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需要整整一天的光景,如此繁琐,一般膏师不乐意,但俞柏堂认为这正是他的膏方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等到万事俱备,进入熬膏阶段,反倒变得轻松起来。
G:(俞柏堂:我从小我父亲就跟我说,吃中药饭是吃良心吃子孙饭,做膏方不可能每个顾客都在看,但是我们要自己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俞柏堂的膏方比别人熬得慢,当他的徒弟比别人难,以一生的光阴铸一味好药,这就是俞柏堂膏方的秘诀。
H:如今,每天上午11点,周朝义的小店周围都会聚满游客,这里不仅能喝上一杯正宗的石斛花茶,还能以最佳角度观赏表演“灵岩飞渡”。“灵岩飞渡”就是模拟绝壁采石斛,从万丈山头飞身而下的不是特技演员,他们和周朝义一样都曾是真正的采药人,只是绝壁采药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周朝义:可以说绝壁采药的人已经没有了,就跟野生石斛一样,我觉得有些东西就像我们人生看书一样,一页书看过去之后就翻过去了。)
I:灵岩飞渡也许是绝壁采摘最后的纪念。在广西合浦,吴辉进依然守护着寂寞的海,将贝壳制的珠核插入成年珠蚌内,几年后这里会诞生新的珍珠,只是那时的吴辉进已年近古稀。似水流年随海飘逝,千年的合浦珍珠与它忠诚的守护者一起步入黄昏。
J:诚心诚意的付出,终于得到实至名归的认可。吴山上的药王庙将见证新老药人的更替,膏方技艺的传承。(俞柏堂:今天我把铜锅传授给你,你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又是一年秋天,邓忠贵父子一起登山,昔日父亲采药的山头而今已是遍地金黄,武夷山从此少了一位采药人,多了一片灵芝田。
K:眼前这片广场,几十年前是源吉林的晒茶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发,时光会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却动容不了他的精神,以及那些精神带来的鼓舞与感动。年华老去的不仅是曾坤,也是每一位老药工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正如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执着的坚守,真诚的付出,这是药工们以生命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年华。
本草中国 第三集 双 面
A: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生命的秘境,所有剑拔弩张都终将一一化解。阴阳交替中,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轻易不被识破,正向还是反向,入药或是入食,毒药抑或良药。本草有灵,期待着人类铿锵的回答。
B:本草,并不总是以温柔的一面示人。一月,南昌城寒冷肃杀,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剧毒,即使是从业五十多年的刘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C: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炮制古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了。七十一岁的刘香保就是深谙此中秘诀的高人,四年前刘香保告别家人和故乡,独自一人来到位于南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任教。
D: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建昌帮”炮制手法以毒性低疗效高而闻名。(刘香保:我最大的动力是把我所学到的技术传下去,我不想带到阴暗角落里面去。)前来学习的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金莲,两年前拜刘香保为师。五十多年来,刘香保炮制附子用的都是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尽管已熟捻于心,但每次仍如履薄冰。
E:经历了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附子终于被取出。冬日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大学实验林越发凄清寒冷,这却打扰不到刘香保师徒,因为附子炮制即将进入关键阶段。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感受着煨温的愉悦。
F: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夜色渐浓,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度,相守本草,冰火两重天。刘香保给徒弟带来了棉袄,自己却仍旧一身单衣。师父的关怀,让张金莲倍感温暖,与此同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张金莲:这一批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更珍贵,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让老药工传承下去,可能最后就是会消亡了。)
G:过度操劳染上了伤寒,伴随胃疾复发,刘香保有些力不从心。最难的一夜守过去了,徒弟让刘香保先回家休息。前些天,老伴放心不下,也赶了过来。为了让毕生所学传留下去,两位老人离乡背井,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出租屋里,相依为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天若有情会如何回应人世沧桑。
H:时辰一到,打开围灶,附子静静等待着刘香保来检验。(刘香保:糠尽灰冷,我们才取出来,取出来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拿小端敲那个大端。)高温持续加热的情况下,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在敲击时传出的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一天晾晒后,入木甑zēng内隔水坐锅,连续蒸十四小时,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而出。
I:在老药工的手里,附子从毒药变成良药,完成了神奇的蜕变。以药为伴,矢志不移,祖辈是这样过来的,今天依然如此。(刘香保:最好的医生后面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炮制师,医生开的再好的药,没有炮制最好的药材出来,再好的处方也等于零。)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J:湖南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脉,三千奇峰八百溪流举世闻名。温暖湿润的原始丛林,是孕育野生药材的温床,山脚下油菜花盛开,这正是最美好的季节。土家族草医黄胜千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山中本无路,他只能循着记忆摸索前行。身前是陡峭岩石,身后是万丈深渊,四个小时的山野翻越,终于在1100米海拔的地带他发现了苦苦寻觅的何首乌的身影。
K:野生何首乌多长在山沟、石隙里,其形状各异,粗细长短不一,为不破坏其外形,黄胜千放下锄头,把双手伸入石隙,亲自感知何首乌的身形和长势,将它完整的挖出。何首乌——“苦干涩、微温”生首乌有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
L:切开何首乌的断面,淡黄棕色,粉性足,呈现漂亮的云锦花纹。云锦犹如树木的年轮,记载了何首乌的年龄。以生首乌入陈年高粱,调制出的药酒既可内服也可外敷,对湿润山区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奇效。然而,双面首乌又怎会如此一言道尽。
M:六百公里外,武当山千年道观敲响了清晨的钟声。王泰科,73岁,全真教华山派二十四代传人。天人合一,医道相通,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和道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晚秋采收的野生首乌还留有残霜和泥土的气味,这对王泰科来说再熟悉不过,他深知古法首乌炮制,犹如与自然的一场对话,要顺天时、静人心。
N:生熟何首乌有着不同的药性和疗效,首乌生品有着清热解毒的功能,经炮制后的熟品,却有着补精益血、黑发的作用。中医药界称这样的现象为——生熟异治。……这批生首乌已在黄酒中浸泡了三个小时,黄酒是药引,能引导何首乌的药效发生变化,但促使何首乌转变的关键是辅料黑豆、黒芝麻的加入。一层首乌,一层黑豆,一层黑芝麻,重重铺满后上笼蒸制。
O:中医有着五色养五脏的说法,黑色入肾经,而黑豆、黑芝麻更是被誉为“肾之谷”,加入二者能增强何首乌补肾的功能。王泰科出生自中医世家,十三岁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父亲的口传心授,身为医者的谆zhūn谆教诲,陪伴着他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位沉吟寡语的老人也曾行走大地,遍识百草。让他最感欣慰的是,儿子王彦彬和众多弟子正在追随他的脚步。
P:今天,是一场大考。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是后天之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怎能参透这般奥妙。判断何首乌出笼的时间,王泰科只需用手试探药材温度。何首乌炮制,一般采用连续蒸18小时的方法,但王泰科选择了如今鲜有人用,费时又费力的古法。将蒸好的何首乌露天晾晒,晒完后继续蒸,如此这般,竟需反复九次。九蒸九晒少说也得三十个日夜。这是漫长的等待,而等待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Q:暮鼓声声中,何首乌又一轮的转化即将开始,晒干后的首乌溶入黄酒和何首乌汁,待充分吸收后置于自然中。(王泰科:九蒸九晒以后,它表面和里面都是黑的,闻着是清香吃着是甜。)十三岁到七十三岁,一甲子的轮回,王泰科相信修行是一生的功课,永无止境。平和中渗透的匠心,是以柔克刚的力量。
R:盛夏的暑气刚刚散去,凌晨一点,四十三岁的张海明一脚踏进了及膝深的水田里。一只竹篮和一把竹刀,开始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让张海明舍弃睡眠摸黑采摘的是一味本草,被民间誉为“水中人参”的芡实。由于背部叶子带刺,采摘时需要戴上手套,张海明用竹刀在果实根部划上两刀,迅速割下放入竹篮中。
S:芡实,因形酷似“鸡头”又俗称“鸡头米”,它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的功效。作为药材,芡实经常与麦麸一起炒制,经过麸炒后的芡实,涩性增强,芳香健脾。但对于江南人来说,芡实还是清香软糯的时令美味。“药食同源”成就了中华本草的双面传奇,《黄帝内经太素》中这样描写本草的“药食同源”,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芡实、莲子、枸杞、山药等都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以食为药、以食代药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
T:将近五个小时的劳作,在天亮时张海明收获了满满一筐的盛夏果实,今年的芡实饱满有神,令人欣喜。芡实对时间和温度极为敏感,所以采摘一般在低温的深夜里进行。夏季酷热,水分蒸发,果实很快就变色发臭,因此新鲜果实须当天采收当天食用。一颗新鲜芡实从田里到碗里,绝不会超过二十四个小时。剥开紫色的种皮便是一颗颗美若珍珠的芡实了。
U:苏州车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势低、湖田多,自古就是芡实的最佳产地。新鲜采收的芡实在市场上总能卖出好价钱,但这次,张海明把收获的芡实留给了家人。初秋,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机,芡实入食的方法非常多样。糖水鸡头米,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是苏州人酷爱的时令甜点。芡实搭配莲藕,是开胃去火的消暑菜。滋阴润燥的排骨中加入芡实,便成就了健脾益气的一道靓汤。
V:芡实,是张海明一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张海明:像我们也没一技之长,就是希望小孩不要这么辛苦了,希望小孩就是有安稳的工作,稳稳当当的。)五六个小时后,张海明又将摸黑起床,踩进水田里,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农人生涯,周而复始。
W:十月二十三日,秋末初霜降落在河南焦作这片疏松肥沃,富含岩溶的黄土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今天赵作霖起了个大早,为了这场丰收,他招呼了村里四十多个壮劳力,甚至调动了一台挖掘机。这样兴师动众,深入土地挖掘的是人们熟知的山药。
X:作为食材,山药是滋补佳品。作为药材,铁棍山药性甘平,具有补脾益肾、止泻敛汗等功效,可入食可入药。正如芡实一样,山药也是本草“药食同源”的典范。铁棍山药晒干后,与灶心土一起翻炒,可增强其补脾止泻的功能,而与麦麸一起翻炒,则是增强其补脾健胃的功效。
Y:焦作,是铁棍山药的道地产区,只有这里出产的铁棍山药才有入药资格。祖辈父辈皆种植山药,赵作霖是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谁也没想到毕业后,他放弃外企的工作机会,回到故土。他想用学到的营销和互联网的知识,带着乡亲们重振怀山药的威风。这场山药宴,就是赵作霖策划的得意之作,他通过网络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趁着这个机会,他要把山药健康又可口的形象传播出去。
Z:山药枸杞汤,汤色清冽,口感甜美。山药皮加入蛋清、面粉,炸制而成山药丸,焦脆酥香。山药蛋拌上白芝麻,绵密喷香。主菜是口感丰富的孜然山药条,甜美滑爽的蜜汁山药。餐后甜点是双喜山药饼,山药泥包裹着红豆沙,入口香甜丝滑。人们为这样饱含心意又滋补养身的山药宴叫好。繁华过后,赵作霖总会念起父辈为山药躬耕劳作的身影,这让他心潮澎湃,他深知肩上的责任。他相信,本草在这一代人手上会焕然新生,发扬光大。
A: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中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远离尘嚣,宛若桃源。年近八十岁的傣医康朗香正在翻阅着贝叶经,它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上面记载了盛产于当地的神奇物种——龙血树。龙血树是古老的植物,也是极为珍贵的药材,它在傣医中有着独到的运用。
B:在康老的培养下,徒弟赵应红开始接班。龙血树枝干受伤后会分泌一种红色的液体树脂,干后如血块状,即血竭。《本草纲目》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止血又可活血,一味本草竟可以双向调节,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
C:为了进一步探究血竭的双向调节功能,赵应红的当务之急是找到血竭之源——野生龙血树。龙血树寿命极长,可以活到8000多岁,其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分部散落,隐藏于原始森林中不易被找到,何况赵应红要找的龙血树,必须有上百年树龄。(赵应红:龙血树这个药材很不好找,因为它一般都是生长在石灰岩地貌上,这些地方一般山都比较险峻,我们每年都有去采血竭药材摔死的那些人。)
D:与此同时,康朗香也在行医的路上。祖传三代从医,医生这份职业,康朗香在不知不觉中也干了五十余年。少年出家的经历铸就了他一颗慈悲之心,不拒绝任何一个有求于他的病人。……森林深处,赵应红找到了一棵百年龙血树,龙血树树干上这些红色含脂木就是此次寻觅之旅的关键。含脂木是龙血树干受到损伤后,在微生物侵染和自然氧化下,内皮层逐渐变红形成的树脂。
E:野生龙血树已经越来越难寻觅,赵应红忧心忡忡,于是她每次上山都不忘一件事,到傣寨教授人们龙血叶制茶的方法。龙血茶叶取自龙血树的新鲜叶子,可消除疲劳,有降血糖之功效。赵应红希望人们能从龙血叶中获益,从而保护已经极其珍稀的血竭。
F:血竭提取,由经验丰富的老傣医康朗香接管,他使用的是贝叶经中的古法。将含脂木切制小块,放入沸腾的水中,康朗香不停搅拌,让二者充分接触。随着血竭成分析出,水逐渐变红,这样的熬制,需要持续七天时间。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但内心胜出的满足与豁然,却不足为外人道。七天后,红色液体最终凝固为块,终成血竭。这一块色泽暗红的血竭,是师父留给学生的一份厚礼。
G:农忙结束,不再日夜颠倒的张海明有了新的担忧,一幢幢高楼正在向农田逼近,张海明担心,赖以生存的水田有一天会消失,祖辈相传的“苏芡”也将成为历史。
H:忙完附子炮制,刘香保的身体又有些不适。子女们天天来电,催促老父亲回家颐享天年。刘香保知道孩子们的心意,但在他看来,张金莲和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他的孩子。
I:王泰科花了八年时间编写了《中医诊脉与用药歌诀》,中医古籍晦涩难懂,王泰科把它编
本草中国 第四集 境 界
A: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的灵性,得源孕育之境。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一场关乎最好的较量,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B:长白山——位于北纬42度,拥有着海拔数百米的针阔混交林。这里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初秋是崔长安一年里最期待的时节,自家种的人参头顶红色浆果,这意味着长白山里的野生人参也已结出了红籽,适合寻参的季节又到了。
C:人参——因跟如人形得名,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中华本草之中,唯独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着复脉固脱之功,即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顿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但论起药力,寿命可达上百年的林下山参,仍更胜一筹。
D:60岁的崔长安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寻参人,16岁起就年年进山,但上一次找到山参,已经是四年前了,不过老崔是个倔脾气,他不服。寻参艰险,三五人结伴才能成行。今年,老崔的外甥小宋也执意进山,他想学一学老一辈寻参的技艺。但进了山,老崔却不着急寻参。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根如人形者,有神!需要心存敬畏。
(崔长安:我家是四代闯关东,我老爷爷闯关东,是我老爷爷告诉我爷爷,我爷爷告诉我父亲,到我跟我父亲放山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
E: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一边寻参,把头一边要留下记号,防止迷路和反复寻找同一片山林。禁言,是寻参的另一个规矩,传说参有灵性,听得懂人言,收到惊吓就会跑。……找参的过程中,如果人走散了,只能凭借木棍敲击树干的自然之响来确认相互的位置。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五小时……一天……两天……一星期……仍然一无所获,这太寻常了,但却也太难熬了,究竟还能找到吗?
F:原来是发现了兆头,前人曾在此地挖到过人参,而兆头就是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友情提示。五匹叶,指的是长出了五个复叶的人参,这个符号意味着前人曾经再次发现过上百年参龄的大参。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附近是适合人参生长的地方,人们的脚步更加坚定。
G:棒槌——就是人参,这是一棵四匹叶的人参,少说也有二十多年参龄,人参的须根在腐殖土层里错综盘绕,经常与树枝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挖出一棵完整的山参,且不能破坏须根一丝一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老把头才有这能耐。抬参的签子是鹿骨做的,即使碰触人参的须根,也不会导致腐烂和折损。把头抬参,没有大半天的时间是根本完不成的,必须到达忘我的境界,而同伴们的任务是为老崔驱赶蚊虫,排除干扰。
H:数小时的跪地劳作,终于收获了一棵灵巧的山参。支根呈八字形,体态优美,是补气延年的佳品。老崔说,这参至少有四十多年了。轻柔的将它包裹在苔藓里,小宋沉不住气,迫不及待的要去附近继续寻参。崔长安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I:(崔长安:靠山吃山要养山,山参籽过去我父亲那会儿放山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往下拿的,也不准往下拿。)每一颗山参籽,都要经过寻参人的手,重新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土壤之中。(崔长安:只要是遵守了放山规矩,人参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能是越来越多。怕的是什么呢?森林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森林只要在,山参永远都会在。)怀抱虔诚,顺应自然,播种生命,如果说敬畏是一种境界,那回馈,则是另一种。
J:长白山以西1500公里,库布齐沙漠犹如一条黄龙,横亘鄂尔多斯高原。这里光照强烈,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但环境的艰辛,却使生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清晨,门肯斯弟将羊群赶出羊圈,他是这片荒漠草原上为数不多的牧民了。
K:今年66岁的门肯斯弟,退休前是一名赤脚医生。每年9月,他都会拿上采集证去邂逅一味仅产于此的著名本草——梁外甘草。在广袤的库布齐沙漠上,甘草星星点点,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存在。与外来收草的人不同,门肯斯弟能从甘草的地上部分判断根茎的大小。采大留小,是蒙古族人收草的第一戒律。虽然地上枝叶矮小,但甘草却有着极为粗壮的地下根茎。采收时要掘出半人高的沟壑,根茎最长可达3至4米,如此才能在极端的环境中汲取养分。
L: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中医所谓十方九草,指的便是甘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2种药方,用甘草者就达70方。另有统计指出,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这是因为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大量的要用需求使得中国的甘草资源曾一度告急,所幸在人工种草和围栏护育的双重努力下,顽强的甘草很快恢复了生机。
M:但对于门肯斯弟来说,取之有度,是蒙古族人早就约定俗成的规矩。如今,在荒漠草原上收草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得大部分人举家迁走,但门肯斯弟却不曾离开,他愿意守着羊群,守着甘草。…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既平凡又神圣,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N:吉尼斯记录保持者丁社如,可以把一寸白芍切制成360片,每片不到0.1毫米。白芍有着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它是中医补血方剂中经常使用的一味本草。白芍在中国多地可产,但最道地的产区莫过于浙江。此境内出产的白芍,粗长匀直、质地坚实。白芍入药时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的过程中令有效成份充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于是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
O:尽管白芍切工世界第一,但62岁的丁社如依然有许多烦恼,比如后继无人。30岁的颜干明是老丁唯一的徒弟,只有这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深知师父独门绝技的价值。但拜师5年,一寸白芍至多只能切出290余片,与师父要求的300片总是差之毫厘。
P:每回师徒相见,老丁不问其他,先看润药的情况。润药是指通过水处理让药材软化,方便切制。润药是否到位决定了切药的成败,浸润不透,则药材太硬且不成片,自然伤刀又费力。徒弟的药是否润到了位,丁社如一摸便知。
Q:这一批润好的药,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却过了头。丁社如说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批药材,也有大小粗细之分,必须区别对待。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中药炮制的至高境界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丝丝入扣。
R:送走了徒弟,丁社如开始磨刀。这是前两天新打的刀,必须磨刀顺手才行,而陪伴自己创下了纪录的那把刀,已经送给了徒弟。切制白芍,伯仲就在0.1毫米之间,如此细微的差距,与药效相关无几,但却关乎传承了千年的手艺。一寸切出300片,对于颜干明来说是上了一层境界,对丁社如来说是后继有人的希望。为不负先辈不负自己,中药人走入毫颠之间,求索着至臻至美的境界。
S:冬天的河南,雪如期而至。对于51岁的张小秀而言,这意味着女儿回家的日子近了。冬令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退休后就一门心思钻研中药的张小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时机为女儿调理身子。今年冬天,他决定亲手炮制地黄。
T: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这里是黄河与沁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疏松肥沃的黄土地是培育上好地黄的温床。新鲜地黄在产地焙干后,被称为生地黄,再经过蒸制,才能变为熟地黄。地黄——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生地黄其性寒,清热凉血,而蒸制过后的熟地黄,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饴,但蒸制的过程却极为讲究,非一般人能驾驭。
U: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地黄的转化?洗好的生地黄,要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就可以平铺在木质的笼屉里,木板和蒸屉都是张小秀亲手制作的,地黄最忌铁器,否则成品会含有铁腥味。蒸制是地黄转化的关键,前48小时万万不能停火,人须寸步不离。
V:深夜的气温已是零下五度,女儿小冯心疼母亲,提前来交接换班。女儿明白,从地黄上笼蒸的那一刻起,接下去的一个月,母亲恐怕都没办法睡上一个整觉了。蒸制过程中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步骤,蒸制出来的药汁是地黄的精华,要一滴不漏的全部留存起来。
W:头蒸之后的地黄,掰开仍能看见棕褐色的黄心,若想让地黄内外都乌黑油亮,就必须先拿到室外晾干。干燥的地黄才能充分吸进药汁,再上笼蒸制,药汁就能渗透到药材里。如此反复,须达九次,古称九蒸九晒。
X: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需耗时30余天的九蒸九晒已经很少应用,只有在这个北方寒冬的小院里,一位母亲,依旧不厌其烦。在最寻常的百姓家里,中药已融入了生活,人们用亲手炮制传递温情,表达牵挂。爱,让本草的境界更加温润细腻。
Y: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路凯歌。巨大的人口流动和高速的经济增长,给予人们机遇与梦想,也催生了新的隐忧。世界银行在《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居高不下的吸烟率,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之后,第三大威胁国人健康的慢性病。
Z:但在广东化州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一种特殊的饮品能缓解人们的痛楚,饮品的名字叫做化橘红。化橘红是化州特产,柚子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柚个头小,果肉苦涩不能食用,但其果皮的止咳化痰功效却非常显著,故以产地化字命名区分。《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
A: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这里的每一颗橘红,果皮都带有细密绒毛,这是化橘红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
B:但半个世纪前,这味本草几近灭绝。宝岭,李锋曾经的家。十年文革,橘红树一棵棵被推倒,李家人与传承了500多年的祖业渐行渐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化州鼓励百姓承包荒山开垦种树,李锋知道,濒临灭绝的橘红有救了。从祖先种在祖坟山头的40株橘红树取芽嫁接,才保全了如今的一杯橘红茶。
C:橘红,每年6至7月摘果,需趁鲜炮制才能发挥疗效。沸水翻煮是第一步,将果皮均匀的划成七瓣,去瓤后再削去中果皮,最传统的七爪橘红初具雏形。如今的橘红,大多直接切丝或切片,七爪费时费力,渐渐成了古董。李锋说,做一次少一次了,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每一片都必须压平。清代高祖留下的木具,已经传了5代人了,而今依旧吱呀作响。得之于自然的本草,已然抵达一段生命的终点,另一段崭新的生命开始了。
D:冬至凌晨,山东东阿县,一场庄重的仪式在寒夜中进行。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站在古阿井前,他在此见证的是冬至子时东阿水的汲取,亦是一年一度九朝贡胶的开炼。
E:冬至,是数九寒冬的伊始,为抵御漫长的严寒,冬季滋补已经成为了深入骨髓的民族记忆。岁逢冬至取水,炼纯黑乌驴皮,以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生息,是自古传承的生存智慧。阿胶——为驴皮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宝,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圣药。
F: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道地产地的,却是阿井水。阿井水被缓缓注入到已经化了皮的胶汁中,胶汁表面泛起了一层泡沫。水中的矿工物质与沸腾胶液里的杂质不断凝结成块,浮上表面,再用手工打沫,把杂质分离出来。
G:秦玉峰,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九天九夜的熬制,阿胶的胶汁浓缩成琥珀色的胶液。此时,判断出胶的时机,少不了十几年的眼力和功夫。挂旗,出胶前最华丽的瞬间,胶液粘附于胶铲上,犹如旗帜。出胶,是结束亦是开始,阿胶的修行至此才将将过半。
H:经手工切制后的胶块,需置于阴凉处,每隔伞刀四天翻动一次,使两面水份均匀发散,如此晾胶需两个月之久。水分与时间相互消磨,丝毫都急不得。蘸温水擦胶,能使胶块光黑如漆,而不经意间留下的粗布纹理,成就了正品阿胶妙趣横生的品相。
I:历经九十九道工序,残余掌心的温度,新一批的贡胶终于出炉。从生命中来,到声明中去,每一味本草都经历着这样的旅程,而人们也在与本草的对话中,感悟着自然的伟大,衡量着人生的意义。
J:寻参归来的崔长安却变得沉默,收获相比起播种来说,显得微不足道。门肯斯弟用尽毕生精力做同一件事,他是甘草地里的守望者。刀起刀落间,颜干明切制白芍的功夫又与师父看齐了一些。三十多个日夜,九蒸九晒熟地黄,终于画上了句号,这是一位母亲的心血。李锋的橘红园硕果累累,她说看到每一棵橘红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秦玉峰,一心秉持着老祖宗留下的古法,因为每一块好阿胶都值得等待。
K: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这些勤劳而朴实的中国人,日复一日的播种希望,守候生命,精湛手艺。这些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在一点一滴中,传递温情,继承祖法,守望药魂。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本草中国 第五集 相 遇
A: 不管在大药店还是小药铺,这种药斗总是占据着最显著的位置。上百种中药饮片,依照上轻、中实、下沉的斗谱,摆放有序。此时,本草们还相安一隅,平稳这彼此的呼吸,……直到药人打开这个小世界,按照方剂配伍的秘诀将它们安放一起。……人有六欲,药有七情,本草相遇,或君臣佐使,或相生相克,而真正的故事也许就从这一刻开始。
B: 山西太谷县,60岁的柳惠武是老字号中成药龟龄集的传承人,做了一辈子中药,他对本草的药性早已熟稔于心。让不同的本草相遇和配伍便有了千变万化的可能,这自然最考验药师的功力,而龟龄集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C: 相传明朝嘉靖皇帝自幼体弱多病,两位道士进献了一味由多种药材炮制而成的仙丹,取长寿之意命名为龟龄集。服用之后,嘉靖皇帝果然体格强健起来,龟龄集遂成御用“圣药”。神秘的药房最终被偷偷带出皇宫,来到太谷县落地生根。然而直到现在,龟龄集的完整组方和炮制方法依然属于至高机密,只有传承者本人知晓。而其他所有药工只能学习掌握制作技艺的单个环节,但仅仅打开部分解密的药方,就足以让人惊叹。
D: 龟龄集被称为养生“国宝”,这是千百种中成药配方中,用料最多,工序最复杂者之一。枸杞、熟地、石燕、天冬、大青盐,可谓五色俱全,炮制所需辅料有:陈醋、黄酒、蜜蜂、姜汁等多种,堪称无味杂陈。其炮制过程更是别具一格,例如鹿茸,一般皆辅以黄酒炮制,而在龟龄集中则使用晾晒三年的陈醋,公丁香要用花椒水浸泡,并炒至蒂头出现白点为止,熟地黄必须历经九蒸九晒。一共28味本草,经过99道大工序,方能修成正果。
E: 中医的博大和奥妙,实乃非常道,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观察、使用和比较,凝固灵性和智慧的龟龄集应运而生。本草配伍如同高手对弈,棋盘星星点点,棋子互为因果、唇齿相依、相杀相生,终成千古名局。
F: 中医组方有君臣佐使之说,此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以龟龄集组方为例,它以人参为君药,人参乃“补中之王”久服令人耐老,配以鹿茸等为臣药,有滋阴补血、强筋健骨之效,佐以海马、苁蓉、蜻蜓等以助补肾兴阳之功,再配以枸杞、淫羊藿、菟丝子、破故子、牛膝、杜仲、熟地等药材,各有其功效。综合全方:以补气固肾、强身健脑为主,配伍其他养阴、生津、润燥之药,相佐相使、气血双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慢性滋补验方。君臣佐使,古朴而生动的称谓,构成了中医药配伍原则和格局,千百年来在一代代药工和药师的不断实践中,终成珍贵的宝藏。
G: 本草的相遇并不总是万千人海,也常有彼此相望。杜仲与牛膝就是一对传奇,它们的故事还得话分两头。
6月初夏,湖南张家界,暖湿的季风唤醒了山林,53岁的赵建国起了个大早,他要去采摘古老而名贵的药材。奇峰林立、溪谷纵横的张家界是古老生物的庇护所。百万年历史的野生杜仲树,像植物活化石隐秘在这片世外桃源里。
H: 早在两千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通常以干燥树皮入药,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固经安胎的功效,是名贵的滋补药材。杜仲在中药配方中经常与别的药材配伍,以增强其功效,但一切要先从采下杜仲树皮开始。
I: 高温湿润的季节,杜仲树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树皮最容易剥离。杜仲树的生长极为缓慢,生长15年才能取皮入药,传统的伐木取皮直接导致野生杜仲树林的成片消失,而赵建国采取的是现代发明的半环剥法。
J: 以砍刀破口,以竹片剥树皮,每次都要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树皮内层,同时只剥去树皮的二分之一,用这样的方法,三到五年之后,杜仲树又能恢复元气。珍贵的杜仲须取之有序、还之有道,本草如人循环往复才是长久之道。
压平、对晒,经过细致地加工,杜仲等待着与另一味中药的相遇。
K: 距离张家界1000多公里的河南焦作,黄河冲积行程的肥沃土地上,盛产著名的四大怀药。冬至刚过,在外打工的李智慧赶回老家,已经开始下霜,在土地上冻前必须把牛膝采收上来。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对李智慧来说,它还是父亲劳作一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
L: 入药的牛膝是苋xiàn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古人认为它状似牛的膝盖,所以命名牛膝。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不同的是,牛膝还可以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M: 六七亩怀牛膝是李智慧全家一年的寄托,但此刻父子俩的进度却不容乐观。怀牛膝根长,取之必须谨慎,绝不能用大开大合的挖掘机,所以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好在辛苦没有白费,李智慧家今年的牛膝,条子粗壮、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多,中医里有一句俗语:无牛膝,不过膝。说的是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
N: 但是中医治病讲究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治标也需治本,因此牛膝常常与杜仲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牛膝、杜仲相距千里本无牵挂,但正是在中医千年的智慧中才有缘相遇、相知并造福世间。
O: 本草间的情投意合并非孤例,事实上本草的七情昭昭相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草间的配伍有七情之说,分别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单行指的是药材单独入药,而其它六情都是本草相遇后截然不同的关系;相须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杜仲与牛膝配合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石膏与知母配合,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的功效。
P: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上,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相配,辅药可助主药提高功效,如黄芪qí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配大黄治清热泻火;相畏 两种药物何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枣,半夏畏生姜;相杀是相畏的深入,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相恶 指一种药物能配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fū子,生姜恶黄芩;相反 即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Q: 本草有灵、相遇七情,生出千般变化、万种意外。蝎子和蜈蚣,让人毛骨悚然的动物,但在中药人看来竟也是极好的药材,这两大从来各行其道的毒物在药人的手中不期而遇,又会诞生怎样的境况呢?
R: 山东蒙阴,晚风吹走了沂蒙山区的灼热暑气,蛰伏于绿茵、洞穴中的爬虫开始蠢蠢欲动。划过田野的荧光灯仿佛预示着一场相遇,这样的夜晚对任继鹏来说才是干大事的时候,但还得特别留神和小心,因为捉蝎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全世界的蝎子有1700多种,在中国蝎子被称为五毒之首。蝎子一旦被激怒,会在蛰人的同时从尾部的毒囊中排出毒液,轻者使人局部灼痛、麻木,严重的全身中毒,但在中医看来,人与蝎子的相遇却简直可以称为一场奇遇。
S: 莫道剑拔弩张,只说生命智慧。蝎子是最常用的动物药材,动物药是中华本草的重要品类。《本草纲目》收载动物药400多味,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虫部如全蝎、蜈蚣;鳞部如海马、蛇蜕;介部如牡蛎、珍珠;禽部如鸡内金;兽部如鹿茸、牛黄;人部如血余炭,即由人发制成的炭化物。
T: 蝎子作为中药材被称为全蝎,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据《蜀本草》和《开宝本草》记载,10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全蝎能穿筋透骨,治疗中风、抽搐等顽疾,而蝎子更是配伍应用最多的动物药之一。
U: 蝎子昼伏夜出,喜欢躲在隐蔽的夹缝中,但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它就立刻无所遁形,找准蝎子时,手起夹落干净利索,经验丰富的任继鹏,一个晚上总能捉到二三十只蝎子。蒙山全蝎酒,是蒙阴县的招牌特产。蝎子富含人体所需的22中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这让蝎子酒大受欢迎,但以之入药配伍其他本草,蝎子还需要经历特殊的炮制加工。
V: 忙碌了一夜,任继鹏顾不上休息,它要将这几天捉来的蝎子趁着鲜活赶紧加工。先将蝎子浸入冷水中淘去泥沙,漂洗干净,随后放入沸腾的盐水中翻煮炮制。极品全蝎有着全身挺硬,脊背抽沟的特点,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任继鹏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钻研全蝎炮制,几乎用光了自己的积蓄。
W: 刘翎是北京安贞医院的主任药师,任继鹏非常尊重她的意见和判断。全蝎炮制的关键之一是掌握脱水程度,如脱水不足容易产生霉变,而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判断脱水率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煮好的蝎子要过冷水降温,放置在通风处阴干,上好的全蝎有容易识别的外观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的炮制大家都非常满意。
X: 这样的全蝎已万事俱备,而与此同时另一味动物药材也即将破土而出,它们的相遇犹如上天注定。
千里之外的湖北襄阳,滚滚汉水穿城而过,造就暖湿气候。趁着农闲,65岁的袁本志跟乡亲们一起弯腰刨地,上下翻飞的锄头带出了隐藏在土壤中的一种毒物,蜈蚣。老袁捕捉的蜈蚣体型巨大、形态恐怖、体内有毒,但当地人早已掌握了捕捉的诀窍。
Y: 清明到立夏的时节捕捉的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野生蜈蚣,此时的蜈蚣尚未大量取食,体内纯净,是上好的药材。同全蝎一样,有毒的蜈蚣也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蜈蚣入药的记载。
Z: 工人们趁着蜈蚣鲜活,将长竹片插入其头尾、绷直。大小整齐的蜈蚣才是上品药材也便于均匀晾干。当地药厂采用的晾晒法要求避免让蜈蚣在太阳下暴晒,而是一定要阴干或者烘干,水分脱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是入药蜈蚣的最佳品质。
A: 蜈蚣与全蝎都是节肢动物,同为有毒之物,都具有走窜通筋的功效,但它们各有所长,从生活习性就能窥得一二。蝎子善于守株待兔,能穿筋透骨,对固定部位的痉挛有更好的疗效,而蜈蚣行动迅速走窜之力最速,因此搜风解毒力更强,而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外则息风止痉内则通络止痛,故而祛风定痛效果极佳。
B: 相遇 本草最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博大精深的命题。千年来,中华药人用执着和勇气,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孜孜以求,凝结出关乎生命的智慧。
C: 湖南张家界,赵建国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杜仲雄树采集杜仲雄花。……如今医学界发现杜仲雄花和叶子,也含有树皮的有效成份,并且氨基酸含量更高,这种天然降压饮品让古老的杜仲树焕发新的活力。
河南焦作,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季节里回到故乡赶收牛膝。为了不耽误进度,各家都把灶台搬到了地头。
山东蒙阴,任继鹏和妻子张罗了一桌饭菜,他用蒙山脚下最珍贵的蝎子酒来答谢刘翎的帮助。
湖北襄阳,蜈蚣进入繁殖季节,袁本志和乡亲们停止了捕捉,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与自然的约定。
山西太古,面对28味本草的相遇,柳惠武聚精会神死死盯住炮制工序。这是古人为龟龄集量身定制的方法,道道讲究。即使有些环节换了现代的工具,但过程仍必须遵循古法。
D: 药人寻路,天南地北。本草生长,海角天涯。本是彼此陌生,却因同根同源而造就了一场场神奇的相遇,但相遇到底是种怎样的缘分?本草有执,它自呈现着邂逅的千般姿态,万种表情,但对中华药人,无论是凝结着前人智慧的配伍七情、君臣佐使,还是药斗中扔在上演的每段故事,都因有缘相遇,答案早已注定。
E:药 治病草也,现代化的中药炮制手段让药材在传统辩证施治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药效,这是传统中药材炮制方法的创新与传承。(破壁草本,它改变了几千年传统中药饮片质量不均匀的问题,我们现在把植物细胞壁打破,形成了完全均匀的粉体,实现了临床剂量的品质保证。第二个实现了中药的可控性,但这一小步实现了中药的一个很大进步。)破壁草本,中国智慧。
F:中医药是中国智慧的文化瑰宝,而现代中医药工作者要守住这份千百年来古人的馈赠,更重要的是创新,让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果德安:中药国际化的一个关键瓶颈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标准问题,那么破壁草本这样一种新的产品形式实现了药材的质量可控性,并且构建了它比较可控的质量标准体系,所以说应该是一种新的产品创新形式,对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具有中药的意义。)创新本草,中国智慧。